在世紀末國內文學界高喊“回歸”口號之際,在天朝心理衝昏了一部分人的頭腦之時,現代藝術思潮仍然在人類精神的前沿默默地蕩漾著,那是永恒之水,它滌蕩淨化著人的靈魂。已經失去舊的精神寄托,但又不甘墮落,仍要追求精神生存的人們,是不會討厭與這種藝術產生緣分的,這樣的人會走近殘雪。也許在開始會有些難,因為人的習慣是最可怕的閱讀障礙;因為人必須反對著自己那些觀念,讓感覺在重重迷霧中脫穎而出;也因為人在閱讀時找不到習慣的參照物,他惟一可參照的就是他的“心”;更因為這樣的作品不會給人帶來傳統審美期待的愉悅,人的神經得不到撫摸,反而會無比困惑,甚至痛苦。但打破舊的慣例,突出藝術感覺,發揮“心”的創造力,通過自審的困惑與痛苦來解放靈魂,不正是做一個現代人所需要的修養嗎?我相信對那些看重精神的讀者來說,殘雪的小說決不會令他們失望。

什麼是現代人?現代人就是時刻關注靈魂,傾聽靈魂的聲音的人。殘雪的小說就是在關注與傾聽的過程中寫下的記錄,這些記錄在開始時還不那麼純粹,還借助了一些外部的比喻,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它們就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地變得純粹了,於是所有的比喻都來自內部了。純粹不等於單純,靈魂又是無限豐富的,不可預測的,它的色彩的層次有時會令人感歎不已,它的結構形式更是異想天開。隻要讀者停留在小說世界裏,總會有出其不意的聯想不斷發生。殘雪前麵的藝術之路還很長,我相信這樣的小說會以它的執著,它的一貫性,它的國人不太熟悉卻又可以領悟的很深的幽默感,它的意象的豐饒,它的與常規“現實”對立的叛逆姿態,它的獨特的、無法模仿的文風,贏得讀者的心。

當一種源遠流長的古老文化已經變得山窮水盡,當閉關自守、近親繁殖隻能產生大量的癡呆兒,當文化本身的致命缺陷已使得很多人將它徹底唾棄,而自身淪為野蠻人之際,輸血、嫁接和移栽就成為無比迫切的事情了。於有意無意之間,殘雪的小說成了移栽的成功的例子——異國的植物長在了有五千年曆史的深厚的土壤之中。這樣的植物是很怪的,非中非西,無法歸類。這樣的植物連外國人看了都覺得新奇,因為在他們本國長不出。那麼這個植物究竟有何優勢,生命力是否比本地植物更強,更能抵抗疾病呢?時間自會得出它的答案,讀者也會得出各不相同的答案。不管怎樣,讓實踐來檢驗這些作品吧。

在世紀末國內文學界高喊“回歸”口號之際,在天朝心理衝昏了一部分人的頭腦之時,現代藝術思潮仍然在人類精神的前沿默默地蕩漾著,那是永恒之水,它滌蕩淨化著人的靈魂。已經失去舊的精神寄托,但又不甘墮落,仍要追求精神生存的人們,是不會討厭與這種藝術產生緣分的,這樣的人會走近殘雪。也許在開始會有些難,因為人的習慣是最可怕的閱讀障礙;因為人必須反對著自己那些觀念,讓感覺在重重迷霧中脫穎而出;也因為人在閱讀時找不到習慣的參照物,他惟一可參照的就是他的“心”;更因為這樣的作品不會給人帶來傳統審美期待的愉悅,人的神經得不到撫摸,反而會無比困惑,甚至痛苦。但打破舊的慣例,突出藝術感覺,發揮“心”的創造力,通過自審的困惑與痛苦來解放靈魂,不正是做一個現代人所需要的修養嗎?我相信對那些看重精神的讀者來說,殘雪的小說決不會令他們失望。

什麼是現代人?現代人就是時刻關注靈魂,傾聽靈魂的聲音的人。殘雪的小說就是在關注與傾聽的過程中寫下的記錄,這些記錄在開始時還不那麼純粹,還借助了一些外部的比喻,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它們就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地變得純粹了,於是所有的比喻都來自內部了。純粹不等於單純,靈魂又是無限豐富的,不可預測的,它的色彩的層次有時會令人感歎不已,它的結構形式更是異想天開。隻要讀者停留在小說世界裏,總會有出其不意的聯想不斷發生。殘雪前麵的藝術之路還很長,我相信這樣的小說會以它的執著,它的一貫性,它的國人不太熟悉卻又可以領悟的很深的幽默感,它的意象的豐饒,它的與常規“現實”對立的叛逆姿態,它的獨特的、無法模仿的文風,贏得讀者的心。

當一種源遠流長的古老文化已經變得山窮水盡,當閉關自守、近親繁殖隻能產生大量的癡呆兒,當文化本身的致命缺陷已使得很多人將它徹底唾棄,而自身淪為野蠻人之際,輸血、嫁接和移栽就成為無比迫切的事情了。於有意無意之間,殘雪的小說成了移栽的成功的例子——異國的植物長在了有五千年曆史的深厚的土壤之中。這樣的植物是很怪的,非中非西,無法歸類。這樣的植物連外國人看了都覺得新奇,因為在他們本國長不出。那麼這個植物究竟有何優勢,生命力是否比本地植物更強,更能抵抗疾病呢?時間自會得出它的答案,讀者也會得出各不相同的答案。不管怎樣,讓實踐來檢驗這些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