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日野啟三 日本著名作家、評論家(1 / 3)

答:我的情況與日野先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我也是到了三十歲以後才開始寫小說。許多人說我的小說看不懂、離奇。但我自已不那樣認為。我的小說中使用的語言,是我三十年來一直反複說過的語言。隻是人們沒注意到罷了 其中成為小說的,僅僅是表現了那時為止一直耿耿於懷的事情。

問:您曾經寫過詩嗎?

答:曾經試過,但失敗了。

問:是突然寫小說嗎?

答:詩的形式束縛了我,感到不自由 小說能夠自由地表現,所以我趨向於小說,在我最近的小說中,使用的單詞大量減少,變得簡單,重複的東西顯得多了。我在設法從語言之中得到自由,從束縛中擺脫。

問:有道理。我也在逐漸地縮短句子。中文中沒有時態吧。日文中有微妙的時態。最近我也終於能夠擺脫鍾表的時間,能夠相當任意地、自由地運用過去式和現在式了。

其次,我想寫的是二十歲左右時的事情,但又覺得這樣的題材成不了小說。那時讀過的小說一點也不是我想寫的東兩。六十年代中期,我讀了幾篇小說,感到若是那樣的形式,我寫我想寫的題材不也能成為小說嗎?我曾有過那樣的契機殘。殘雪女士也曾有過那樣的契機嗎?

答:我從小時候起就喜歡看書,看了很多的古典小說。如俄羅斯文學、狄更斯等。關於現代派文學,因為在中國很少翻譯,所以沒有機會接觸。到七十年代末,中國也終於翻譯現代派文學了。但那時我二十七八歲,看了也不太懂。然而,即使不懂也堅持看,大約在三十歲左右,有一天突然有了一種非常親近的感覺,突然理解了。那是一種衝擊性的變故,突然感到倘若那樣,自己也能寫。並且能夠用一種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方法表現出自我。

問:殘雪女士就是殘雪女士,不是另外的任何誰。您使我想起了貝克特啦。在日本也出了很多翻譯書籍,但真正認為有趣而看的人也許不多。貝克特和殘雪女士都決不使用難理解的語言,也不運用特別的修辭學,更不表現奇怪的東西,表現的是我們日常所見、所知的東西。但我認為,語言出現的場所與普通小說不同。

答:正如您所說。空間完全不同。譯者曾在後記中接觸到那個問題。我自己也曾思考過,為什麼具有獨自的空間呢?我認為我是根據我自身非常原始性的衝動而創作的,必須突破現實的束縛,創造出一個什麼也不依賴的、孤獨的空間。如果說到為什麼一般的小說家和讀者沒有那樣的空間,那僅僅是沒有能夠保持住原本肯定就有的原始性衝動吧?那也就是保持非常強的獨特個性,並將其個性堅持到底的作家少的原因吧。有一些作家很有才能,也寫了一兩篇非常優秀的作品,但中途又寫起了無趣味的平庸的作品。我認為也就是在那種時候,用盡了原始性的衝動。那種衝動不是想有就能有的,是老天給予的才能,是先天的東西。至於說到讀者為什麼不懂得那樣的世界,那是因為眾多的人習慣、喜歡現在所有的一切“現實的”世界,所以即使讓他們看世界的真正、現實的本質,反而沒有熟悉感了。

答:我的情況與日野先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我也是到了三十歲以後才開始寫小說。許多人說我的小說看不懂、離奇。但我自已不那樣認為。我的小說中使用的語言,是我三十年來一直反複說過的語言。隻是人們沒注意到罷了 其中成為小說的,僅僅是表現了那時為止一直耿耿於懷的事情。

問:您曾經寫過詩嗎?

答:曾經試過,但失敗了。

問:是突然寫小說嗎?

答:詩的形式束縛了我,感到不自由 小說能夠自由地表現,所以我趨向於小說,在我最近的小說中,使用的單詞大量減少,變得簡單,重複的東西顯得多了。我在設法從語言之中得到自由,從束縛中擺脫。

問:有道理。我也在逐漸地縮短句子。中文中沒有時態吧。日文中有微妙的時態。最近我也終於能夠擺脫鍾表的時間,能夠相當任意地、自由地運用過去式和現在式了。

其次,我想寫的是二十歲左右時的事情,但又覺得這樣的題材成不了小說。那時讀過的小說一點也不是我想寫的東兩。六十年代中期,我讀了幾篇小說,感到若是那樣的形式,我寫我想寫的題材不也能成為小說嗎?我曾有過那樣的契機殘。殘雪女士也曾有過那樣的契機嗎?

答:我從小時候起就喜歡看書,看了很多的古典小說。如俄羅斯文學、狄更斯等。關於現代派文學,因為在中國很少翻譯,所以沒有機會接觸。到七十年代末,中國也終於翻譯現代派文學了。但那時我二十七八歲,看了也不太懂。然而,即使不懂也堅持看,大約在三十歲左右,有一天突然有了一種非常親近的感覺,突然理解了。那是一種衝擊性的變故,突然感到倘若那樣,自己也能寫。並且能夠用一種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方法表現出自我。

問:殘雪女士就是殘雪女士,不是另外的任何誰。您使我想起了貝克特啦。在日本也出了很多翻譯書籍,但真正認為有趣而看的人也許不多。貝克特和殘雪女士都決不使用難理解的語言,也不運用特別的修辭學,更不表現奇怪的東西,表現的是我們日常所見、所知的東西。但我認為,語言出現的場所與普通小說不同。

答:正如您所說。空間完全不同。譯者曾在後記中接觸到那個問題。我自己也曾思考過,為什麼具有獨自的空間呢?我認為我是根據我自身非常原始性的衝動而創作的,必須突破現實的束縛,創造出一個什麼也不依賴的、孤獨的空間。如果說到為什麼一般的小說家和讀者沒有那樣的空間,那僅僅是沒有能夠保持住原本肯定就有的原始性衝動吧?那也就是保持非常強的獨特個性,並將其個性堅持到底的作家少的原因吧。有一些作家很有才能,也寫了一兩篇非常優秀的作品,但中途又寫起了無趣味的平庸的作品。我認為也就是在那種時候,用盡了原始性的衝動。那種衝動不是想有就能有的,是老天給予的才能,是先天的東西。至於說到讀者為什麼不懂得那樣的世界,那是因為眾多的人習慣、喜歡現在所有的一切“現實的”世界,所以即使讓他們看世界的真正、現實的本質,反而沒有熟悉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