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一些重要領域要堅守底線作過深刻闡述。比如,在道路方向問題上,強調不能犯顛覆性錯誤,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在經濟建設方麵,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決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底線;在依法治國方麵,強調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守住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自覺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強調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外交戰略方麵,強調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等等。要準確把握這些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樹立明確的底線意識,決不能觸碰、踐踏和逾越那些事關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界限,不斷增強堅守底線的堅定性自覺性。

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曆史任務。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要把底線思維貫穿工作始終,增強憂患意識,把困難和挑戰估計得充分一些,把應對各種複雜局麵、意外情況的預案做得周密一些,積極尋求規避係統性風險、化解複雜矛盾、謀求創新發展的路徑和方法,千方百計“托底”、“守底”、“保底”,確保在風險可控範圍內實現發展目標。


六、堅持調查研究

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做好工作的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經常開展調查研究,非常有益於促進領導幹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轉變工作作風,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有益於深切了解群眾的需求、願望和創造精神、實踐經驗。

堅持調查研究,要找準問題、有的放矢。開展調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緊緊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深入研究影響和製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研究黨的建設麵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入研究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點問題,深入研究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重大問題。這樣才能使調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服務。

堅持調查研究,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查了解情況,既要調查機關,又要調查基層;既要調查幹部,又要調查群眾;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麵好和先進的地方去總結經驗,又要到困難較多、情況複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研究問題。基層、群眾、重要典型和困難的地方,應成為調研重點,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

堅持調查研究,要製度化經常化。在堅持和加強調查研究方麵,我們黨相繼製定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製度。在實踐中大力弘揚、健全完善、抓好落實,使調查研究真正成為各級領導幹部自覺的經常性活動。堅持和完善先調研後決策的重要決策調研論證製度,把調查研究貫穿決策的全過程,使之真正成為決策的必經程序,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領導幹部要帶頭調查研究,拿出一定時間深入基層,特別是主要負責人要親自主持重大課題的調研。領導幹部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直接了解基層幹部群眾的所想、所急、所盼。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但不管信息技術多麼發達,有多少了解情況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自身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過去常用的蹲點調研、解剖麻雀的調研方式,在信息化時代依然是管用的,可以有選擇地開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麵對新形勢新任務,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黨的十九大明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政方針,作出了一係列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了一係列重大舉措,關鍵是抓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正確的貫徹落實,離不開調查研究。要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撲下身子、沉到一線,邁開步子、走出院子,到車間碼頭,到田間地頭,到市場社區,親身察看、親身體驗。調查研究要緊扣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緊扣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扣全麵從嚴治黨麵臨的現實問題,緊扣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需要解決的問題,多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聽群眾的逆耳言,這樣才能切實把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搞清搞透,把各項工作做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