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先(念庵)、聶豹(雙江)與歐陽德、鄒守益等都師事王陽明講求良知之學,建龍津書院講論,學者遠集而至,稱門人者半天下。聶豹在任福建巡撫時,建養正書院,“以明正學”。
山東、河南一帶也有王學傳人,如,穆孔暉(元庵)、尤時照(西川)、孟化鯉(雲浦)等,分別在願學書院、見大書院和湭〔qiu求〕西書院講學。
蘇皖一帶王門後學,被稱為“南中王學”。主要代表人物有:黃省會(五嶽)、朱得之(近齋)、唐順之(荊川)、徐階(存齋)等。蘇皖地區盛行講會,如:涇縣水西會,寧國同善會,江陰君山會,貴池光嶽會,太平九龍會,廣德複初會,江北南樵精舍,新安程氏世廟會,泰州心齋講堂等,都是王門弟子書院講會的具體組織形式。
江右一帶,王門弟子眾多。黃宗羲曾說:“姚江之學,惟江右得其正傳,東廓(鄒守益)、念庵(羅洪先)、兩峰(劉文敏)、雙江(聶豹)其選也,再傳而為塘南(王時槐)、思默(萬廷言),皆能推原陽明未盡之意。”(《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王陽明的學術思想和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明中葉書院的蓬勃發展,書院的興盛也為王陽明學說的傳播提供了最適宜的形式和場所。陽明之學“東南景附”,“風靡天下”,弟子門人遍於國中,所建書院也就遍及各地。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陽明在兵部主事任上因卷入宦官劉瑾與科道官戴銑等人的政治鬥爭,而遭貶謫至貴州龍場任驛丞。這為他提供了一個潛心學術,反思檢討理學的大好機會,於是他埋頭讀《易》,並招來遠近諸生相互講論,創龍岡書院。頒《教條》以示龍場諸生,以“立誌、勤學、改過、責善”相激勉。他首先對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說提出了大膽的懷疑,而一以“良知”為倡發,一時“士類感慕者雲集聽講,居民環聚而觀如堵焉,士習用變”,轟動一時。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王陽明應邀講學於文明書院,首倡“知行合一”之說,州縣子弟伏俊者紛紛前來求教,“設問答疑或至深夜,諸生環而聽講者數百計”。從此,王陽明的“良知”之論,“知行合一”之說風行各地,在社會上和學術界令人頗有耳目一新之感。自此之後,王陽明先後在江西修濂溪書院講學,“四方學者輻輳〔fucou服湊〕”;集門人於白鹿洞書院講學,“揭良知之教”,欲同門人共明此學;在浙江紹興知府南大吉支持和邀請下“辟稽山書院,聚八邑彥士”,湖廣、廣東、直隸、南贛、安福、新建、泰和等八方學者300餘人環坐而聽;又在廣西建敷文書院,傳播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學。
可以說,明代書院因王陽明及其後學講學而興盛,而明代書院的興盛也為王學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鄒元標,陽明後學,曾因諫諍張居正而遭貶斥,又因上疏被謫貶南京三年,罷官家居,建仁文書院,聚徒講學。天啟初年,在京師建首善書院,與馮恭定一起講學其中,並成為東林黨的重要首領之一。
“陽明洞”為貴州龍岡書院正門(選自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