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曆史傳說(2 / 2)

古代,神話傳說和曆史人物經常混淆不清,有的是曆史的神話化,也有的是神話的曆史化。因此,古代帝王無不有煊赫的家譜,不是源於某一天神,便是源於某一古帝。所謂曆史傳說,則指曆史上實有人物的傳說,乃在原有曆史事實的基礎上有若幹程度不等的幻想。

恒這次雖然沒有得到有易國的官職,卻發了一筆大財,並成為本族的統治者。後來,恒的兒子上甲微繼承了恒的地位和財產。

由於禹對三苗戰爭的勝利,大大提高了他在各氏族部落中的威望。掠得的奴隸對提高生產力十分有利,酋長們成為氏族貴族,他們個人財富的增長,促進了奴隸製的產生。這時再實行堯、舜時代的“禪讓”製已經不行了。最初,禹曾把天下交給有功的益,可是三年以後,益把天下讓給了禹的兒子啟,自己到箕山南麵隱居去了。據說是因為下麵的人不擁護益,而擁護啟,大家說:“啟才是我們禹的兒子呀!”又有的說,啟把權奪去以後,將益殺了。啟便當了夏後帝。如果以禹為開國之君,啟便是第二代國王;如果不算禹,啟便是開國之君。從此正式形成了父傳子的私天下。這並不決定於益與啟兩人才能的高低,而決定於當時的曆史條件。啟為了消滅反對勢力,首先打敗了有扈氏族,有扈氏全族當了啟的牧奴;啟與東夷係的鬥爭一直沒有間斷,可能跟益的矛盾有關。因為益原屬東夷係。從總趨勢評價啟,啟跟禹一樣,順應了曆史的發展,所以人們對他有一定的神化。他跟乃父相似,與龍、蛇關係密切,另外他在樂舞方麵可能也很有特長。《山海經·大荒西經》說他耳朵上穿著兩條青蛇,駕著兩條龍,曾三次到天上去作客,得到了樂章《九辯》與《九歌》(此非屈原的《九歌》),並將這些天樂帶到了人間。他整理成《九招》,於是開始有了樂舞。樂舞並非個人的創造,它的起源與勞動和巫術都有關係。說成是啟的功勞,表明啟至少在樂舞方麵很內行,並大力提倡。

恒靠欺詐起家,害死了哥哥,自己的家庭反而得到長久的幸運,河伯同情有易國國王,幫助他逃走了。在山野中建立了一個國家,這裏的人便叫“搖民”。

上甲微善搞權術,欺世盜名,強盛以後,便借口替亥報仇,率領大批人馬,向有易國進攻。本來是一種侵略行為,他卻自我吹噓地說,前來歡迎他的有易國的老百姓多得像樹上的鳥雀。終於在夏後三世十六年,上甲微吞並了有易國。從此,商族開始興旺起來。

亥的弟弟恒在家裏聽到哥哥因馴牛受到優厚的款待之事,便到有易國來投奔亥,想謀得一官半職。恒到有易國以後,見到有易國國王綿臣的妻子年輕貌美,便一心巴結,並和她有了不正當的關係。綿臣妻是個淫蕩的女人,跟亥也有不正當的關係。有一次,兄弟兩人同時到綿臣妻子那裏去幽會。亥留下了,恒卻跑去告密,亥被有易國的武士砍死在床上,屍身分為八塊:兩手兩臂共四塊,頭和身子也被劈為四塊。後來民間傳說:“亥有二首六身”,便是這麼傳開的。

這一傳說本身,實際是對“天命玄鳥”神話的背叛,有更多的曆史真實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