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三代”英雄傳說(2 / 2)

桀是夏朝最後一個國王,也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商族屬東夷係,以鳥為氏族圖騰,契是他們傳說中的第一代始祖,成湯是契的第14代孫,又被稱為商湯。成湯時已有了國家機構,隻是勢力還不大,臣服於夏。由於夏桀太不得人心,成湯為滅夏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旦向夏進攻時,“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

武王伐紂的傳說比較多。如伐紂前占卜結果,預示有“大凶”。薑太公將占卜用的蓍〔shi詩〕草推一邊,把龜殼也踏碎了,說:“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見《論衡·卜筮篇》)渡過黃河以後,太公命人將船毀壞,將橋梁渡口全都燒去,號召說:“太子是為父親報仇,要下有死無生的決心。”(見《太平禦覽》卷四八二引《六韜》)渡過孟津時,波浪滾滾,風雨交加,人馬都看不見。武王圓睜怒目,左手操著大斧,右手執牛尾竿,對大家說:“我負天下重任,誰敢違我之意。”頓時風平浪靜。(見《淮南子·覽冥訓》)在邢丘(今河南省溫縣東)時,楯(即盾)折為三,遇雨三日不止,武王很擔心。薑太公卻說:“楯分三段,是預示我軍必須分為三路;三日雨是為我洗甲兵。”(見《韓詩外傳》卷三)在一個大雪蓋地丈許深的日子,有祝融、句芒、玄冥、蓐收、河伯、雨師、風伯光臨,這些神們向武王表示,願意接受武王的命令,助他滅商。(見《太公金匱》)有800部族前來歸順於周(見《拾遺記》卷二),終於完成了滅殷商,建立周王朝的神聖使命。按《史記》所說,紂是自焚而死。

聽說夏桀昏庸無道,成湯命大賢臣伊尹前往探聽情況。但又擔心被夏懷疑,湯便行苦肉計,故意怒射伊尹。伊尹也故意逃奔到夏,呆了三年,又回到商的都城亳〔bo博〕,向成湯報告:“桀原來迷惑妹喜,現在又喜歡上新得的美女琬與琰,根本不體恤老百姓,眾人苦不堪言,上下相互憎惡,民心積怨,都說,既然上天不顧及我們,夏也該完蛋了!成湯對伊尹說:“你說的情況跟我所想的完全一致。”他們君臣二人再次密謀,伊尹又去夏國。這次便與已經失寵的妹喜勾結在一起。(按:譯文)

從現有資料看,禹在軍事上的重要功績是征三苗。傳說三苗是九黎的遺裔。堯、舜時期在南方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以蚩尤為代表的九黎被黃帝族戰敗以後,蚩尤的餘威仍很盛,黃河北岸的冀州平原還有其影響,這當然是以黃河流域為根據地的黃帝後裔所不能容忍的。堯與舜對三苗曾采取過強硬的手段,三苗屢遭鎮壓,卻未真正屈服。有的說,舜是因為征三苗而死於蒼梧之野,並且就埋葬在那裏。(見《呂氏春秋·召類》與《淮南子·修務訓》)可見三苗之強大。

一次,文王出去打獵,在渭水北岸遇到了70高齡的呂尚,即薑太公。薑太公輔佐周文王,順利地進行著滅商的事業,先吞並了許多小的部落。後遷都於豐(今西安市西南)。雖然定都不久文王便去世了,但為周武王滅商打好了基礎。呂尚繼續為武王輔佐,負責軍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