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三代”英雄傳說(1 / 2)

紂因為嫉妒周文王的“仁德”,不但把文王囚禁起來,而且將其長子伯邑弄到殷商去當人質。紂命廚子將伯邑的肉煮成羹,送去給文王喝。送羹的人對文王說:“聖人應該不喝兒子的肉湯。”但文王還是吃下去了。紂便說:“誰說西伯(指文王)是聖人,吃了自己兒子的肉湯尚且還不知道。”從此便放棄了對文王的警惕。文王下邊的人,送給紂王各種珍奇禮品,有騶虞(一種尾長於身、白虎黑文的神獸)、犬戎名馬、玄豹黃羆等等,還有有莘氏的美女,將文王從紂那裏贖回。後人增加了一些傳說,謂文王終於將所食兒子的肉羹吐了出來,變成了一隻隻紅色的雛兔。文王悲哭不已,令人掩埋好,那個地方叫“吐子塚”,據說在河南省湯陰縣的附近。(見《武王伐紂平話》)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這三個時期的英雄代表主要是為夏建國奠定基礎的禹、滅夏的商湯與滅殷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禹如果沒有軍事上的建樹,就不可能保證經濟、文化上的成果。禹繼承了舜的部落首領的位置以後,除了繼續與天災作鬥爭,還要東征西討,為統一大業而辛苦奔波。他能否保持中原的長治久安,主要看他是否有力量消滅當時最強大的敵對勢力。

傳說成湯不僅善用武力,而且成功地進行了間諜活動。據《呂氏春秋·慎大篇》載:

傳說向湯授天命克夏的神乃火神祝融。又有的說,成湯不僅智勇俱全,而且儀表堂堂,心地仁慈。在傳說中是理想化了的夏商之交的英雄。

紂是商朝的末代國王,跟桀一樣,在曆史上以殘暴著稱。周族傳說中的祖先即棄(後稷),是活動於西北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由棄下傳15代,周文王(名昌)時周族崛起,成為商朝的威脅,他的兒子發,即周武王完成了昌未竟的滅商的事業,成為西周王朝的開國之君。

禹按舜生前的委托,為征三苗召集了各部落首領參加的誓師大會。會上,禹告訴大家要聽命,並曆數三苗之罪狀,要求大家齊心協力建立功勳。這一仗打了70天,才把三苗征服。(見《尚書·虞書》)禹對三苗使用了非常殘酷的手段,搗毀了他們的宗廟,消滅了他們的氏族,使其後繼無主。(見《國語·周語下》)從那以後,一部分三苗逃到南方的崇山峻嶺中,另一部分當了奴隸,與中原各民族逐漸融合。這場戰爭的後果,在神話中有所折射:“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於市。夏冰地坼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墨子·非攻下》)禹為黃龍,犬為三苗的原始圖騰,龍入主廟堂,犬隻能在廟外哭泣,自然間各種反常現象,意味人世的大變化。從戰爭的殘酷可以看出奴隸製正在興起。禹克三苗而有天下,是為消滅原始共產製,建立私有製掃除障礙。若從這一角度來審視古代苗與夏的關係,一切民族之間的恩恩怨怨,必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化解。

湯自稱秉上天之命討伐夏桀,雙方大戰於鳴條(在今山西省安邑縣北)。桀的軍士沒有鬥誌,湯趁勢將桀趕走。桀帶著妹喜與其餘姬妾坐船沿江漂流,最後死於南巢(今安徽省巢縣東北)的山林之中。(見《列女傳·夏桀末喜》〔即妹喜〕)據說桀手下有一員勇將夏耕,是在章山作戰時被成湯所殺,死後無首而立。後又引咎逃到巫山去了。《山海經·大荒西經》對這一能走動的無首之屍有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於巫山。”夏耕倒是挺頑強的勇士,雖死亦不陳屍,可惜這樣的武士也挽救不了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