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我們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並不排斥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中華民族曆來注重學習,強調“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華民族之所以曆經數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於這種見賢思齊、海納百川的學習精神。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擇其利於我者而用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西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文化和文明。中國文藝的發展,也從交流互鑒中受益良多。現代以來,我國文藝和世界文藝的交流互鑒就一直在進行著。白話文、芭蕾舞、管弦樂、油畫、電影、話劇、現代小說、現代詩歌等都是借鑒國外又進行民族創造的成果。魯迅等進步作家當年就大量翻譯介紹國外進步文學作品。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學習借鑒蘇聯文藝,如普列漢諾夫的藝術理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係,蘇聯的芭蕾舞、電影等,蘇聯著名舞蹈家烏蘭諾娃以及一些蘇聯著名演員、導演當年都來過中國訪問。這種學習借鑒對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文藝對世界文藝的學習借鑒就更廣泛了,大量引介和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藝作品、文藝理論,拓寬了思路和視野,推動了中國文藝的發展。現在,情況也一樣,很多藝術形式是國外興起的,如說唱表演、街舞等,隻要人民群眾喜歡,我們就要用,並賦予其健康向上的內容。

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要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任何學習借鑒,都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麵對外來文化,搞一些拿來主義,直接引進優秀作品,是必要的。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己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但是不能以引進和移植代替自我建設。對每一種外來文化資源,首先要進行鑒別,分清哪些是可以學習借鑒的積極因素,哪些是需要剔除拋棄的消極因素,而不能一股腦地拿過來,盲目崇拜,甚至“唯洋是尊”。在這方麵,廣大文藝工作者尤其需要提高認識。比如,有的文藝工作者以追蹤國外最新潮流為時尚,國外流行什麼,第一時間搶過來,移植到國內,至於移植過來的東西可能會產生什麼效果,則很少顧及。要做好外來優秀文化成果的本土化。任何一種外來文化資源,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過來是沒有意義的,最終要實現本土化,融會貫通為我們自己的東西。中國的芭蕾舞、民族歌劇、油畫、電影、話劇、現代小說、現代詩歌等,都是西洋藝術形式中國化、本土化的成功案例。中國傳統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要將學習借鑒來的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與本民族的審美文化相結合,最終創造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否則,不經咀嚼消化,生吞活剝,結果隻能是食洋不化、徒勞無功。當然,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藝術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命力,我們的文藝作品要勇於麵對挑戰、麵對競爭,通過競爭提高質量和水平,在市場競爭中發展起來,具有更強的實力和競爭力,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