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唐宋時代我國地誌的發展,在體例上基本規範化,在內容上既包括地理方麵的資料,也收錄人文、古跡等非地理的內容,而且逐漸趨向史傳化,同時,地理內容的記述,也是以政區沿革為主要內容。但是,在眾多的地誌著作中,卻有一本很重要的全國地理總誌擺脫了以上傳統,獨辟蹊徑,寫成一部不收錄“非當世先務”的古跡、人物、風俗等門類的資料,而僅僅著力於當代山川、鎮戍、戶口等項內容的“純”地理著作。這就是北宋王存等奉敕撰修的《元豐九域誌》。
《資治通鑒》是北宋初年司馬光主持編修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全書294卷,目錄和考異各30卷。該書規模宏大,影響深遠,自它問世以來,為它作注的學者就很多,僅宋代就有司馬康、史炤〔zhao照〕、王應麟等。南宋末年浙東寧海(今浙江寧海)人胡三省(公元1230—1302年)也盡畢生精力注《資治通鑒》,完成《新注資治通鑒》一書。
地理誌是一種記錄某地區有關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綜合性區域地理著作。地方誌則是一種將曆史、人文、地理等情況包羅在一起的區域史地著作,它是在區域地理誌與地方史兩種著作體裁的相互滲透交融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元豐九域誌》修於北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成書,全書10卷,記載元豐初四京二十三路,附記省廢、化外、羈縻〔mí迷〕州軍。在記載體例上與一般誌書相同,以一級行政區路為綱,下係所屬府、州、軍、縣數;以二級行政區的府、州為目,上冠以等級,下係以領屬節度、治城、本朝沿革、地裏、戶口、土貢、所轄縣(監)數及其沿革;以三級行政區的縣(監)為子目,上冠以等級,下係以道裏、鄉、鎮、寨、山、川、泉、藪。所附廢州軍隻講簡單沿革;化外州隻載屬於何路;羈縻州隻載歸屬和所領州、縣(部落、鎮)。它的特點在於:注重當代地理記述,如道裏、山川、鎮戍、戶口、土貢等項。敘述也比較詳細,如地裏一項,就創用裏程來標明區域大小的方法。例敘開封府到各邊界的範圍:東為245裏、西為115裏、南為215裏、北為100裏,同時還記述開封距南京、鄭州、陳州、滑州、亳州、穎昌府、曹州、衛州的裏程。它所設土貢一項,記述各地的貢品及數量,也極具經濟地理價值。而對人物、古跡等項概不記述,就是涉及到的政區沿革也隻限於宋朝,而不像其他一般誌書,往往上溯先秦三代。
唐宋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地誌著作。如全國性的就有隋代的《區宇圖誌》(129卷)、《隋諸州郡圖經》(100卷);唐代李泰《括地誌》、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42卷);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200卷)、王存《元豐九域誌》(10卷)、歐陽忞〔mín民〕《輿地廣記》(38卷)、王象之《輿地紀勝》(200卷)、祝穆《方輿勝覽》(70卷)等。此外還有眾多的地方誌,至今尚能見到的就有20多種,如宋代範成大的《吳郡誌》;乾道、淳祐、鹹淳三朝修的《臨安誌》等。尤其是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古代傳統地誌寫作的基本體例規範。
注釋:
在唐宋全國地理總誌中,除個別外,幾乎都將政區沿革作為記述的重要內容。如《括地誌》本是以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定簿為準,記述當時地理情況的,可卻依據《漢書·地理誌》等成規,對各州縣的政區曆史沿革詳細敘述,甚至連所記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也要追溯其名稱、資料淵源。《元和郡縣圖誌》在記述州縣時,亦是對其行政建置沿革非常重視,上自《禹貢》九州,下到魏晉隋唐,詳細敘述其沿革變化過程。《太平寰宇記》則專辭有沿革一項,尤注重《元和郡縣圖誌》一書之後到宋初100多年的政區沿革變化。歐陽忞的《輿地廣記》更是將曆代政區沿革變化作為全書的重點,如該書前三卷敘述遠古堯舜以至唐五代宋的疆域變化;卷四記述宋代郡縣名作為目錄;卷五以後詳述當時四京二十三路郡縣的沿革離合。由於該書側重於政區沿革,所以,甚至連一般誌書所記的道裏、戶口、風俗、土產等項都不載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