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中國古代地理學傳統的形成與發展(1 / 2)

地誌(地理誌、地方誌)在我國起源很早,上自先秦下迄明清綿延不斷。據統計,。涉及到全國總誌、省誌、府誌、州誌、縣誌、鎮誌,以及山川湖泊等專誌。但在地誌記述內容、體例的完備規範化上,唐宋時代是一個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的大量地誌(地理誌、地方誌)撰寫中,人們逐漸確立了它的寫作規範,並給後世以極大影響。

中國古代地理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重視沿革地理傳統的形成和發展。而這一特點的體現,則主要表現在沿革地理著作的眾多和屬於這一體係的地理誌、地方誌的源遠流長,數量龐大。

唐宋時期正是以沿革地理為主要特點的中國古代地理傳統的形成與發展時期。

在注釋地理的治學方法上,他開創性地應用了對地理史料進行校勘、考證、避諱、辨誤等研究方法。這一方麵使他的地理注糾正了前人的差誤(考釋結論),更近於事實,另一方麵也標誌著我國古代地理傳統中考釋方法的建立。到清代考據學興起時,這些方法便廣泛應用在對古代地理著作的整理研究工作中。

總之,與其他地理誌、地方誌相比,王存《元豐九域誌》是傳世的地誌著作中,內容隻限於當代地理的典範。它不僅在內容上可彌補《宋史·地理誌》、《太平寰宇記》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在當時地理著述趨向史傳、重視沿革的風尚下,它新開了一種重視地理記述的著作體例。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沿革地理著作。如唐代賈耽的《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宋代吳澥〔xiè謝〕的《曆代疆域誌》、楊湜的《春秋地譜》等。唐代杜佑還在《通典》一書中列“州郡”一章專述沿革地理;南宋鄭樵《通典》二十略中的“地理略”、“都邑略”也是專講沿革地理的專篇,其中“地理略”記述曆代疆域沿革;“都邑略”敘述曆代都城的選址和變遷。而南宋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14卷),更是沿革地理著作的代表,它是王應麟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鑒》一書的內容,結合其他史書,論述和詮〔quan全〕解曆代地理沿革梗概的專著。全書分兩大部分:前五卷敘述曆代都城,次敘曆代都邑,再敘十道山川;後九卷著重論述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等分裂時期的地理形勢和名臣議論,詮解軍事重鎮的沿革等。

沿革地理學,是以注重行政疆域沿革演變為特征的地理學。是我國古代地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傳統。《漢書·地理誌》及當時一些相關方誌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沿革地理學的建立,後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唐宋時代,這一傳統得到了很大的繼承和發展,並出現了專門的沿革地理著作。

《元和郡縣圖誌》是以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全國的十道所屬府州縣為綱,分沿革、戶口、四至八到、山川、貢賦、古跡等項內容來記述各地的史地情況。到北宋樂史修纂《太平寰宇記》時,他則以當時(雍熙四年,即987年)的行政區劃道為綱,以府縣為緯,因襲《元和郡縣圖誌》的記述門類,同時又另外增設了風俗、姓氏、藝文、土產、四裔等門類。使地誌的內容更趨向於史傳化,地理內容所占比重相對變少。重要的是,樂史的這一體例對後來撰修地理誌、地方誌影響甚大。南宋的《輿地廣紀》、《輿地紀勝》、《方輿勝覽》等都仿照樂史的體例,甚至進一步擴大其非地理的史傳內容。再後的官方全國地理總誌——元明清三朝的《一統誌》,以及明清興盛的各地地方誌的編修,也都基本上依據《太平寰宇記》的體例、門類為藍本,而沒有多大改變,所以,史稱:“後來方誌必列人物藝文誌,其體皆始於史(樂史)。蓋地理之書,記載至是書(《太平寰宇記》)而始詳,體例亦自是而大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八)因此,樂史《太平寰宇記》的出現,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發展的一個標誌,也是著作體例規範化的一個標誌。

胡三省的注,涉及到職官、輿服、刑法、天文、曆法、樂律、食貨、少數民族及周邊國家等方麵。地理也是注的內容之一,而且由於胡三省精於地理,所以這一部分的注很有特色,在內容上幾占全部注的1/4。有關地理注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散見於《資治通鑒》正文下的注文,側重於注釋州縣建置和地理沿革;一是附載於《資治通鑒》全文之後的《辨誤》12卷,專門糾正史炤注釋的錯誤。胡三省的地理注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即:注地名來源;注唐代各州至二京(長安、洛陽)距離以及各州之間的距離;注州縣沿革;注各古今州縣轄境;注行政治所的遷移;注山川和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注交通和水利;注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