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沈括的地理思想(2 / 2)

據科學考察,雁蕩山各峰的高度過去確實處在一個水平麵上,它們的岩石都是以流紋岩為主,是白堊〔è惡〕紀火山噴發的堆積物。在白堊紀末第三紀初,地殼發生不均一的上升運動,加上強烈的外力作用,終於使相當平坦的剝蝕平原成為古夷平麵的結果。此後經風化和流水侵蝕作用,鬆軟物質被搬運而去,因流紋岩岩性較硬,又富垂直節理(岩石的裂縫),所以被保存下來,形成峰叢林立的獨特地貌景觀。沈括在這裏最早使用了“流水侵蝕”的概念,並正確解釋了雁蕩山峰的成因。他的這一思想要比稱為“近代地質學之父”的郝登1788年提出的侵蝕作用理論早700年。

沈括的地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他對許多自然地理現象的科學觀察和正確解釋。包括流水侵蝕、海陸變遷與華北平原成因、古環境變遷、植物地理分布的製約因素等方麵。

控製植物分布要素的認識對影響植被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認識,我國很早就有觀察和認識,如《周禮·考工記》中就有“橘逾淮而北為枳〔zhǐ紙〕……此地氣然也”的論述。沈括對此也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如他在論述全國各地的物候現象時,就正確地指出了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對植物水平分布的影響。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六中指出:“嶺嶠(嶺南地區)微草,淩冬不凋;並汾(山西)喬木,望秋先隕;諸越(浙江、福建一帶)則桃李冬實;朔漠(長城以北)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也。”而關於影響植物垂直分布差異的根本原因,他明確指出,這是因為“地勢高下之不同”(《夢溪筆談》卷二六)。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國古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著名科學家,在各個方麵都有新的貢獻。他出身於下層官吏家庭,成年後,做過多年地方官,後中進士(公元1063年),進入昭文館擔任書籍編校工作,同時還擔任過太史令等職。史稱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書、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宋史·沈括傳》)。他還彙集各種舊聞和自己的見解寫成《夢溪筆談》一書,分故事、辯證、樂理、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術、器用、神奇等17門,涉及到天文、曆法、數理化、地理、醫藥、技術、文學藝術等20多種學科609項記述。其中涉及到有關地理學各個方麵的內容就有100多條,反映了他的主要地理思想和貢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