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包括隋代,公元581—1271年)是我國地理學認識和傳統地理著作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無論是從一些地理學認識,還是地理著作的數量、體例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重要的成就。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秋,玄奘離開唐都長安,隨西行商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西遊曆程。他向西經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等地,出玉門關,穿過渺無人煙的沙漠,再經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吐魯番)、屈支(今庫車),越過天山冰峰淩山(今穆索爾嶺),依熱海(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到達當時屬於西突厥的素(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伏龍芝附近托克馬克),又由此過赭時(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今阿姆河上遊、鐵門要塞,經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和迦畢試(今阿富汗喀布爾),到達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翻越雪山後進入那揭羅喝國(今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北部)和犍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最後進入天竺(今印度)境內。此後在印度停居10多年,一邊學習佛學一邊周遊印度各地。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回國,經巴基斯坦、阿富汗、帕米爾高原的瓦罕穀地,沿絲綢之路南道的疏勒(今新疆喀什)、於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到達瓜州(今敦煌),由此沿河西走廊回到首都長安。
再如關於伊塞克湖,自張騫通西域後,在過去的文獻中已多次提到它。但最早詳細介紹的也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卷一記述說:
阿耆尼國東西六百餘裏,南北四百餘裏。國大都城,周六七裏,四麵據山,道險易守。眾流交帶,引水為田。土宜糜黍宿麥香棗蒲(葡)萄梨柰〔nai奈〕諸果。氣序和暢,風俗質真……服飾氈毼,斷發無巾。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其國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稱伐,國無綱紀,法不整肅。伽藍(佛寺)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從此西南行二百餘裏,逾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餘裏,至屈支國。
在我國,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人們都知道有一位唐代高僧——唐僧,為了去西天取經,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等的幫助下,曆盡千辛萬苦到達了佛國世界,取得了如來真經。而且,大家都知道這是人們編出來的神話故事。
玄奘(公元602—664年)原姓陳,名禕〔yi一〕,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人。生於隋代仁壽二年(公元602年),13歲時隨二哥陳素做了洛陽淨土寺的僧人,後來雲遊成都、長安等地,小有名氣。在研習佛理中,他覺得流傳在中國的佛教經典矛盾重重,為了學習佛教真義,他決定親往佛教發源地天竺(印度)尋求真經。後由長安,經河西走廊,穿過變幻莫測的沙漠地帶、危險峻峭的冰川區等,終於到達印度。在當時最著名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等處學習多年,後又遍曆印度各地,學問劇增。公元642年12月在曲女城(今印度卡?季)召開的有五天竺(全印度)18個國家的國王和6000多僧人參加的佛教經典教義答辯會上,由玄奘擔任論主(主講人),開講經義並負責答辯,贏得了完全勝利。按照慣例,會後玄奘乘坐身披彩錦的大象遊行,貴臣陪同,所到之處萬民歡騰。後來玄奘又前往缽羅耶伽國(今印度阿拉哈巴德)參加了有50萬人的“無遮大會”(佛教施舍大會)。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滿載榮譽和佛教經典動身回國,到京城長安時,受到朝廷隆重歡迎。唐太宗親自召見慰勉,並讓他住進皇寺大慈恩寺進行佛經翻譯,又在長安城中心大街朱雀大街舉辦了玄奘帶回的佛教經典文物展覽。一時,唐僧玄奘之名弘揚各地。後來他在長安翻譯佛經達1300萬言,計75部1335卷,由他口述其弟子辨機寫成的《大唐西域記》(12卷)一書,記述他遊曆印度17年中所經曆的110國和傳聞28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等。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玄奘圓寂,葬於西安樊川北原。
大清池,或名熱海,又謂鹹海,周千餘裏,東西長,南北狹,四麵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鹹苦,洪濤浩汗,驚波汩淴,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