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現存問題也是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本身所存在的問題,是任何一個經濟體都無法徹底根除的。
戰略性貿易政策在經濟體製上的要求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職能發揮和政府質量上,包括信息完備程度以及與之相關的政府決策的質量和政府幹預經濟的質量。而這兩個問題是傳統的產業政策本身所固有的難題,是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中國才有的特色,因而它不會從本質上影響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適用。
②經濟體製改革的逐步深化為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提供了製度基礎。中國的市場經濟正處在建立和完善之中,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無論從市場主體的適應能力、市場體係的完善程度還是價格機製的健全程度和資源配置的有效程度等方麵都會進一步提高。因此,這種過渡實際上為中國所提供了積累經驗、避免問題的時間,它最終隻能是使與戰略性貿易政策所要求的條件更加契合,而不是逐漸遠離。
(2)中國的市場結構格局中存在著與戰略性貿易政策特征明顯符合的內容
以市場集中度、進入壁壘和產品差異為主要內容的市場結構在中國受經濟因素影響的程度越來越高。在中國,無論以大類產業劃分,還是以小類產業甚或以產品劃分,都有一些市場集中度較高的行業,具有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和冶煉業、煤氣生產和供應業、化學纖維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以及煙草加工業等,如果從大類上劃分,這些行業都具有寡頭壟斷行業的特征和條件。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需要寡占行業在一個長的時間內具有較高的行業進入壁壘,這樣才能夠保證該領域獲得高額的利潤而沒有外來太多的競爭。而在中國的工業行業中,進入壁壘與行業集中度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係,即行業集中度越高,進入壁壘也相應較高。在新的價值經濟時代,產品差異不是生產功能上的差異,而是生產價值和理念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消費者越來越成熟和挑剔以及企業越來越理性和現代的中國也越來越突出。
4.戰略性貿易政策在中國的實現途徑
戰略性貿易政策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要克服產業政策推行的兩大傳統難題,即政策製定的信息不對稱和根植於政治經濟現實的政府尋租問題外,還要解決好國際分工與產業協調的問題……否則就會因競爭的兩國同時對同一行業實施保護引起競爭過度而導致“囚犯困境”。中國在該戰略的實施中也應該盡量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
(1)適當的行業選擇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有兩條主要途徑:一是斯潘塞的出口鼓勵措施,即以補貼促進出口……二是克魯格曼的進口限製措施,即以關稅和非關稅等手段限製進口,實際是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應該根據不同行業的市場結構特點、競爭狀況和發展前景來決定哪些行業應該實行哪種政策。對於國內外均為寡頭壟斷和國內是完全競爭而國外是寡頭壟斷的行業,可以采取進口限製措施,從國外企業轉移利潤;對於國內外均為壟斷但本國出口較多的行業……則可以實施出口鼓勵措施。
(2)與產業政策的匹配
作為新貿易理論主要內容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當然也具有與新貿易理論建立的同樣的基礎和分析方法,即將產業組織理論融合入國際貿易理論,而且,戰略性貿易理論在更多的時候是用以發展某一特定產業的手段,因而必須與國家的產業目標相配合。半導體、汽車、鋼鐵、電信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等本身就具有西方學者所認為的“戰略性”,因而比較適合作為該政策的實施對象,這些行業又基本都是我國所重點發展的支柱性行業,對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用戰略性貿易政策對這些產業實施一定程度的保護,促進其發展,那麼與中國的產業政策就是完全吻合的。
(3)與貿易自由化的關係
21世紀初,中國已經成功加入WTO,中國為此將實踐WTO所推崇的貿易自由化原則,而戰略性貿易政策實質卻是保護主義,這種表麵上的相互背離在實踐上卻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因為,自由化並不是完全的自由化,而是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的自由化,它允許合理的保護和適當的限製,這也是世界各國維護本國利益的必然要求,隻要其前提是“不損害世界以及他人的利益”。而且,戰略性貿易政策之所以被冠以“戰略”二字,就是因為這一政策在實施的時候要考慮對方國家的報複和反映。因此,無論是關稅,還是配額,抑或是出口補貼,都是有限的,都不能違背WTO的基本要求,不能損害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利益和經濟利益。
戰略性貿易政策,這個西方學者為西方發達國家所創設的貿易政策和為自己對本國行業和企業的保護所尋求的新的理論支持和借口,在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同樣也可以找到它生存的空間。在與發達國家爭奪利益的經濟交往中,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瞠目的長時間高增長的中國,將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更加密切關注的目標,中國的關鍵問題最終還是基本經濟條件的完善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完善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製必須最終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