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6章 黃河源頭之謎(1 / 1)

黃河橫亙中華大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世界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黃河中遊是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由支流彙入大量泥沙,使河水呈黃色,故名黃河。

黃河發源地究竟在哪裏?在5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我國人民曾對黃河的發源地進行了多次探索。然而,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和各方麵的條件,一般都隻能到達星宿海一帶。曆史文獻中記載星宿海“小泉億萬,不可勝數,如天上的星”。星宿海,藏語叫“錯岔”,意為花海子,是大片沼澤及許多小湖組成的低窪灘地。這裏的水中散布著或堆形或塊狀的密密的短草,枯葉爛根年年積累,形狀像表麵鬆軟的沼澤地帶,走在上麵,非常容易下陷。其實“星宿海”並不是真正的黃河源。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多次派出河源勘察隊,尋找河源。

青海南部高原水係錯綜,河流縱橫,有“江河源”之稱。長江和黃河僅巴顏喀拉山一脈之隔,直線距離200多米。究竟黃河河源在哪裏,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20世紀50年代初期,普遍認為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源。目前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黃河多源,其源頭分別是紮曲、卡日曲和約古宗列曲;另一種意見認為,卡日曲全長201.9千米,是上述三條河流中最長的,應定為正源。

黃河的河源地區既沒有龍門激浪洪波噴流的氣勢,也沒有壺口飛瀑巨靈咆哮的聲威,隻有潺潺細流蜿蜒而來,穿越坡地、草灘和沼澤,繞行於巴顏喀拉山的群峰之間,河水散亂,難以辨認主河道。黃河的藏語名稱叫“瑪曲”,即孔雀河之意。黃河河源周圍有眾多小湖,每當登高遠眺,數不清的大小湖泊宛如繁星落地,恰似孔雀開屏,冠以孔雀河的美名,的確恰如其分。

黃河河源地區氣候酷寒。8月裏就似數九隆冬,年平均溫度不足14℃,一年隻有7天絕對無霜期。即使在一天之內,晴陰風雪變化之快也令人難以置信。

黃河在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以上為上遊,河道長3400多千米,大致自劉家峽以上屬青藏高原範圍。由於高原整體抬升和河流下切作用強烈,黃河上遊峽穀眾多。萬裏黃河上的第一個峽穀是位於星宿海盆地和約古宗列盆地之間的茫尕峽穀,該峽穀東西延續18千米,穀寬500至1000米,穀底和山頂高差100至200米,黃河通過峽穀的流量為每秒1.6立方米。劉家峽是黃河在青藏高原的最後一個峽穀,風刀雨劍砍削石壁,形成12千米長的通道,活像人工開鑿的水渠。如今,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壩橫跨峽穀。壩高147米,圍成的大水庫全長65千米,總庫容57億立方米。遠看水麵浩瀚,霧水茫茫,仿佛碧波仙女披著一層薄紗。

當然,黃河上遊最著名的還要算龍羊峽。在這裏,黃河劈開近百裏長的峽穀,兩岸壁立千仞,懸崖聳立高達700米。河穀深窄,水麵寬僅四五十米,峽穀內天然水麵落差225米。龍羊峽水電站是黃河上遊水力發電梯級電站的龍頭。高原峽穀人煙稀少,在這裏建電站工程量小。而且,黃河愈往上遊,水土流失愈輕微,河水泥沙含量小,不會出現由於泥沙嚴重淤積不能蓄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