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4章 淮陽平糧台古城之謎(1 / 1)

河南東部偏南的淮陽縣,是傳說中的“太吳之墟”。1979年,在淮陽縣城東南4千米的平糧台也發現了一處內涵十分豐富的龍山文化城址。遺留在地麵上的夯土殘牆高3.6米,上寬8~10米,底寬13米。夯土層厚約15~20厘米。夯窩分圜底圓形和橢圓形等。城址的平麵呈方形,四麵城牆各長185米,麵積3.4萬平方米。如果包括城牆及外側附加部分在內,麵積可達5萬平方米。在南、北城牆的中段,均發現有缺口和路土,應為南門和北門的遺跡。南門寬約1.7米,兩邊有兩座依城牆用土坯壘砌的房基。兩座房子的大小基本相同,屬守衛城門的建築設施。南門門道路土0.3米下,發現陶質排水管道三根一束,節節相套,殘長5米多。管道周圍填以土和料礓石,其上再鋪土作路麵。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排水管道。城內已發掘出龍山文化房址10餘座,多為長方形排房,有的是平地起建,有的是築於高台之上,普遍使用土坯作為建築材料。此外,還發現3座陶窯、16座墓葬和一些灰坑。城西南拐角的內側有殺牛祭祀坑,內埋一大一小兩具完整的牛骨架,當是舉行奠基儀式時留下來的。出土遺物有陶器、鋼煉渣等。根據碳14測得的數據,平糧台古城址的年代在距今4355±175年以前。

淮陽平糧台古城的發掘資料公布後,立即引起學術界的極大關注。有專家認為,平糧台古城雖小,城內帶有散水坡的高台建築,還發現有銅渣和陶窯,“顯然不單純是一個軍事城堡,而可能是一個經濟和社會權力的中心”。主持淮陽平糧台發掘的曹桂岑先生,通過多年的研究,認為“淮陽平糧台古城應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東夷集團中太吳氏族的都城”,“如果不是太吳的都城,也當是太吳的後代所建”。也有人研究認為,它是東夷集團中虞舜的都城。看來關於古城的族屬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地去研究。不過,考古學界已普遍地把古城與文明的起源聯係在了一起。

喀納斯湖水會隨著一天的光線變化而改變顏色。早上,太陽剛升起的時候,湖水是藍色的;等到太陽升上樹梢,湖水就變得像碧玉一樣綠了;到了中午,湖水又會變成黃色。更奇特的是,哈納斯的湖麵有時竟會同時出現各種色彩,紅的、白的、紫的、藍的……五彩斑斕,變幻莫測。

喀納斯湖為什麼會變色呢?有人說,跟湖水成分有關;也有人說,是湖底構造的緣故。喀納斯湖水變色的真正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未解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