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3章 登封王城崗古城之謎(1 / 1)

王城崗遺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鄉告成村西北約500米的五渡河與穎水交彙處的土崗上,雄踞於中嶽嵩山南麓和豫中名川穎水之濱。這裏是古文獻記載的“禹都陽城”的地方。1976年至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中國曆史博物館考古部聯合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表明,該遺址是一處以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存為主,並兼有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和二裏頭文化,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特別是發掘出的龍山文化中晚期的兩個東西並列的城址,對研究河南豫西地區龍山文化的分期和城垣建築結構等方麵有重要價值。

城址坐落在崗坡之上,麵積1萬餘平方米。東西兩城並列,而東城的西牆就是西城的東牆,西城所在地勢略高於東城。東城因被五渡河西移衝毀,僅殘存南城牆西段30米和西城牆南段約65米。它們垂直相交,城角的建築形製是內角為凹弧形,外角呈凸圓,向外突出2米,似為後世“馬麵”設施的濫觴。東城的時代,據城牆剖麵和基礎槽夯土層內包含的陶片分析,應在王城崗龍山文化二期。西城的保存情況比東城好,四麵的城牆輪廓也比較清楚。城垣的長度為:南牆82.4米,西牆92米,北牆西段殘長9米,東牆南段殘長約65米。西南牆角和西北城角均為直角。城角建築形製,均與東城的西南角相同。西城的時代,經過城牆剖麵分析,同樣屬於王城崗龍山文化二期。但從西城的東牆是利用了東城的西牆看,東城修築應略早於西城。兩城修築之所以有早晚,可能是由於東城被五渡河西移衝毀後,才利用東城的西牆作為西城的東牆而修築起西城。城牆的築法是先在底部挖一個口寬底窄的斜壁基槽,然後從槽底向上逐層填土夯實。

考古發現,在城址內還殘留著與城牆同時期的夯土坑,已發掘出13個,夯土顏色多呈黃灰色,質純而堅硬,在夯土中夾雜有少量灰黑色砂質與泥質陶片。發現奠基坑10餘個,坑內的夯土層之間或夯土層底部下麵,多填埋有成年人和兒童的完整人骨架或被解肢的人頭骨、肢骨與盆骨。這些人骨架和人骨被填埋在堅硬的夯土層中,很可能與當時對重要建築用人作為奠基有關。灰坑發現有100多個,遍布於西城內,有圓形袋狀、橢圓形、圓形直壁豎穴狀、方形和不規則形五種。其中前三種灰坑的數量比較多,挖築比較規整,因而這三種坑的用途可能是儲藏東西用的窖穴或住人的簡易房穴,後一種灰坑有可能是取土的廢坑。文化層內包含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有青銅器容器殘片和刻字的黑陶薄胎平底器殘片。這對研究我國龍山文化青銅器的發展史和中國文字的起源有著重要的價值。

據文獻記載和傳說,嵩山一帶是夏族先公建立夏王朝的活動區域。《竹書紀年》載:“夏後氏,禹居陽城。”《書·地理誌》穎川郡陽翟條巨瓚注引《世本》載:“禹都陽城。”《孟子·萬上篇》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國語·周語上》載:“昔夏之興也,融降於祟山。”韋昭注:“崇,嵩高山也。夏居陽城,嵩高所近。”祟山即嵩山,在現今登封縣境內。《括土地誌》載:“陽城在箕山北十三裏。”這些有關古代陽城地望的記載,基本上和現今登封告成鎮一帶的地理環境相吻合。目前大部分學者已把中國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代的開端,追溯到龍山文化的晚期。王城崗古城址在時代與地域上與夏有這樣的吻合之處,確實是耐人尋味的。有專家指出,登封王城崗城址很可能就是文獻記載中的禹都陽城,即夏王朝的初期城垣遺址。這兩座高聳的城牆,已經跨進了文明社會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