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的避暑山莊,又叫熱河行宮,是中國現存皇家園林中名列前茅者。它占地麵積達564萬平方米,宮牆周長約10千米。總麵積大於頤和園一倍,比北海公園大8倍,也大於和它同時修建的圓明園。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開始興建,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建成,共用了九十年。
熱河行宮的東北方有一處淡溫泉,稱為“熱河泉”,“熱河”因而得名。它之所以命名“避暑山莊”,是因這裏群山蒼翠,樹木蔥蘢,“六月無暑,九夏生風”,夏季平均氣溫19.3℃,是理想的避暑勝地。然而,清朝早期在此經營皇家園林,不是單純為了滿足帝王遊樂消閑的需要,而是從政治的需要出發的。據史籍記載:山莊的修建目的是:“懷柔、肄武,會嘉賓”。從康熙帝到乾隆帝,為了接待和聯係各地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來此進行比武、賽馬、狩獵等活動。從北京到承德之間,修建了大小行宮達20處之多,以供皇帝沿途休息和儲備物資之用。其中以避暑山莊的規模最大,地位也最重要。古北口以外的行宮都屬於避暑山莊管轄。山莊建成以後,清朝有所作為的皇帝康熙、乾隆祖孫兩代,曾多次在山莊召見與宴賞蒙古王公,以及藏、哈薩克、維吾爾、柯爾克孜等族的上層人士。“恩益深而情亦聯”,終於達到“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目的。
避暑山莊還在設計建造時,就考慮到政治上的需要。“煙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寢宮,在皇帝睡覺的床後,就設計了隱蔽的門,可通向秘密夾道。假若發生了什麼政治風險,皇帝就可從夾道出逃。還有“萬壑鬆風殿”,則是專為皇帝批閱奏章,引見官吏而建造的。
後來,在行宮發生的政治事件就更多。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文宗帝因“暑瀉日久,元氣愈虧,以致彌留不起”。這天早晨,他在寢宮的西暖閣內,召集他所契重的八位大臣: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和焦裕瀛,叮嚀他們輔佐年方5歲的兒子載淳(慈禧所生,即後來的同治帝),在載淳親政之前,負責處理全國軍政事務。與此同時,文宗把一方田黃石印章,上刻“禦賞”二字,留給慈安皇後,一方壽山石印章,上刻“同道堂”三字,留給載淳,並囑咐說,在他死後,八位“讚襄政務大臣”,負責起草諭旨,代小皇帝發布政令,然後交慈安和載淳,在諭旨首尾處蓋上“禦賞”和“同道堂”印記,作為符信,號令全國。
可是,比慈安大兩歲的皇貴妃慈禧,卻工於心計,懷有極大的政治野心,從皇帝寢宮的床後夾道小門溜了進去,躲在床後偷聽了文宗帝的遺囑,了解到了文宗帝煞費苦心的皇權安排。於是,就在文宗帝咽氣的當天,決心先下手為強,自恃同治是她的親生子,急忙為自己“正名”,以載淳名義發布“聖母應尊為皇太後”的上諭,從而取得了“太後”的尊榮。按皇權的規定,皇貴妃和皇後的地位在宮中有所不同,這樣一來,她和慈安就平起平坐了。然後,慈禧又把“同道堂”印記掌握在自己手裏,代子鈐印。這就為後來的“垂簾聽政”揭開了序幕。
康熙生前在承德修建行宮,首先是出於政治目的。因此行宮是清代前期的第二個政治中心。但是,山莊以“避暑”命名,當然也與皇帝怕熱有關。清初,滿人貴族不習慣北京城裏夏天的幹燥炎熱,喜旅行塞北度過夏天。早在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攝政王多爾袞就準備在今承德市郊營建避暑城,就在這一年他病死了,工程才停止。康熙親政以後,每逢有病,就出塞療養。他說:“朕少時始患頭暈,漸覺清瘦,至秋塞外行圍,蒙古地方水土甚佳,精神日健……”因此,他先在喀喇和屯修建了行宮,後來發現相距四十裏的熱河上營(今承德市)條件更好,那裏“形勢融結,蔚然深秀”,兼有南秀北雄的特色,具備造園的各方麵的條件。於是,立意在承德修建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