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7章 宋都開封之謎(1 / 2)

開封地處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在五六千年前,農業和手工業就已相當發展,這個地區曾有相當數量的石鐮、陶器等新石器時代的珍貴文物出土。遠在春秋時期,鄭莊公分封於此,營造城池,取“開拓封疆”之意,而定名為“開封”,這也就是這座古城的名稱的由來。戰國時期,開封屬於魏國,由於魏的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常受強秦侵擾,魏惠王六年(前365年)便遷都到這裏,當時叫做“大梁”。曆史上孟子見梁(魏)惠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地方。從漢至隋,經過千年經營,開封又逐漸發展,北周(公元557年~581年)時,因為城臨汴水,改名為汴州。隋統一後,隋煬帝為了獲得江淮流域豐富的物產,開鑿運河。唐王朝把這裏作為軍事防守的重點,以確保這交通中樞的安全。

五代時期,後梁朱全忠在開封建都,稱為東都,並升汴州為開封府。此後,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在這裏建都,稱為東京。由於這四個小朝廷在此建都的時間都不長,總共才26年,加上當時戰火不斷,政局不穩,因此,除後周增築外城,初步奠定了開封城市的規模以外,開封的發展並不大。

古代開封的黃金時代是在北宋一朝。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改名為汴京,也叫東京開封府。據載,當宋太祖新修京城時,宰相趙普獻上方直形的圖樣,太祖閱後極為不滿,親執禦筆勾劃塗抹,結果照此修築後,城垣曲折,宛如蚯蚓。人們看到這不倫不類的城牆,很不理解,隻覺得難看。宋徽宗時重新修築,一律改為方矩形,非常壯觀。靖康年間金兵南下,在城四隅安炮轟擊,因直的城垣極易命中,京城失守。人們才佩服宋太祖的遠見。

北宋建都開封,曆經九帝,共167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占開封,城市慘遭破壞。汴河漕運中斷,河道逐漸湮塞,依靠交通發達而繁榮起來的開封,便每況愈下。金時仍稱開封為汴京,後又改稱南京並遷都於此。元明清三朝,開封是河南地方中心。但幾經戰火,又加之水患頻仍,這座古城日趨衰落。清亡後,這裏又成了軍閥中原逐鹿的必爭之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作為省會的開封,景況更為蕭條。

開封市中心,座落著我國古代著名的佛教大寺院相國寺。相傳這裏在戰國時代是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或說是他遊玩的地方。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兒子,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當時由於他的賢能和多士,各諸侯國都不敢對魏國輕舉妄動。他竊虎符率兵敗秦救趙的故事,曆來為人所稱道。據載在開封城東南十二裏的楊州門村附近,還有他的墓。因此宋代的相國寺前就修有一座信陵亭,並稱這一帶為信陵坊。

相國寺初名建國寺,創建於北齊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後為兵火所毀。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重修,睿宗夢見佛顯靈,於是親筆題額大相國寺,以後不斷增修,北宋時擁有八個禪院,占地百餘畝,有“大相國寺天下雄”之稱。寺院內藏有大量的藝術珍品,如唐代吳道子的畫像,石抱玉的壁畫等,在唐朝被譽為寺院“十絕”。宋代也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品藏在寺內。但北宋以後,寺院屢遭兵火、水災,屢毀屢修,麵積大大縮小,現僅存的大雄寶殿、二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都是清乾隆時的建築,距今二百多年。而藏在寺院中的大量藝術珍品,經過千年變遷,幾乎蕩然無存。僅存的幾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高約二丈,全身貼金的千手千眼觀世音巨雕,存在八角殿中,相傳是以一株大白果樹雕成,精美異常,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