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豪認為要論定徐公館地下是否藏有清東陵寶藏,至少還有幾點需要核實:孫殿英是否將東陵寶藏送給了徐源泉?徐源泉是否將寶藏埋在了徐公館地下?從徐公館建成到1949年徐源泉離開大陸期間,他有沒有將寶藏移往它處?而這些在史料上都無記載,所以論斷徐公館埋有東陵寶藏尚為時過早。
1994年9月18日,新洲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胡金豪還走訪了當時已93歲高齡的徐公館女傭袁一全(現已去世),並作了現場筆錄。
袁一全回憶說,孫殿英盜東陵,徐源泉是司令,因此發了財,就用這筆錢修建了徐公館,當時蓋房用的是武昌城牆上的磚。公館建成後,國民黨曾在徐公館附近槍斃人,不少人懷疑被槍決的人都是修房的工匠。
胡金豪隨後還走訪了60多歲的夏名老人,夏家曾與徐公館相鄰。據夏老轉述其父親的說法,1931年6月15日,紅軍打下倉埠時,號召窮人分富人的財產,夏家因此分得徐公館的一個明代花瓶。但紅軍走後,分走的財物又都被徐家要回去了,徐公館的財寶並未丟失。
而世代居住在新洲區倉埠街的林庚凡老人則提供了又一種說法。林庚凡是徐源泉姐姐的養子。據他介紹,10歲時曾到過徐公館玩耍,那時徐公館富麗堂皇,地道裏盡是值錢的寶貝。徐源泉喜歡騎高頭大馬,還有許多衛兵,徐源泉的妻子當時有一頂鳳冠金光燦爛。徐公館的大門原先朝北,徐源泉認為這寓意敗北不吉利,於是改大門為現在的西北方向。1940年,徐公館一度成為日本駐軍的兵站,自此他再沒去過徐公館。“文革”時,林庚凡被批鬥,與徐源泉及其家屬劃清了“界線”。他認為,徐公館的地下可能藏有清東陵財寶。
從新洲區文物所整理的史料中得知:1927年,41歲的徐源泉被任命為國民黨第6集團軍總司令。1928年7月,他放任部屬孫殿英盜挖清東陵,並接受東陵大盜孫殿英的賄賂,將部分受賄所得的清東陵財寶轉移,據為已有。徐源泉1949年逃到台灣,1960年在台北病死。徐源泉到底將清東陵的財寶藏於何處,還是他一直就帶在身邊?這一切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有待於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的研究判斷。
胡所長透露,他們將會就此事會同湖北省、武漢市各文物局和相關部門,展開細致的史料分析和深入的地質勘察論證工作,以得出科學有力的證據。他強調說,揭開徐公館的清東陵財寶之謎還有待時日,“目前隻能說有這個可能”。
徐公館藏有寶藏的消息傳開後,公館原主人徐源泉的兒子徐鈞武也接受了采訪。
今年75歲的徐鈞武現住黃州,退休前為湖北省第二機床廠職工。他出示了武漢市公證處1985年12月就徐源泉遺產繼承之事而出具的一份公證書,其上寫著徐鈞武、徐明為徐源泉之子,其女徐明現居美國。
徐鈞武說,父親徐源泉曾任國民黨第6集團軍總司令,而“東陵大盜”孫殿英為其麾下第12軍軍長。1928年,孫殿英秘密挖掘了清東陵慈禧和乾隆墓,盜竊了大批金銀財寶。作為孫的頂頭上司,徐源泉因此被懷疑受了賄賂。建於1931年的徐公館隻是一幢普通的2層木質建築,有一個普通的地下室,自小離家的徐源泉和家人並未在此居住。抗戰勝利後,父親卸甲還鄉,一直住在武漢市區。1948年他到廣州開會,寫信讓徐鈞武去。徐鈞武去了才知道,父親已決定不回武漢了。1949年,父親飛往台灣時並未帶多少行李。徐鈞武推斷,“如果說有什麼東陵財寶的話,他肯定會要我帶過去,或囑咐我將財寶轉移。而我們從未聽說有東陵財寶的事,徐公館藏寶的可能性不大”。
那麼清東陵遺失的大批寶藏到底藏在何處呢?徐源泉公館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藏寶之地呢?我們隻能期待曆史學者和考古學家的進一步調查證明能夠提供確切的答案。
一個城市的名字總是和它的特色緊密相聯的。位於山東半島的青島市風光旖旎,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冬不嚴寒,夏不酷熱,為馳名中外的療養、避暑和遊覽勝地。國內有“花園城市”雅稱,外國人則譽之為“東方瑞士”。可是青島這個城市的名稱是怎樣來的,至今學術界仍無一致的說法。有人認為,青島是由海上一小島“小青島”而得名。小青島位於青島灣內,與青島市隔海相對。在德國侵占膠州灣後,在小青島上建立燈塔,於是便用這個島的名字來命名整個市區。而在這個島的原名上加上一個“小”字,稱為小青島。
但這種說法是缺乏文字記載,難以令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