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陵寢人們馬上會想到北京的十三陵和南京的明孝陵,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祖陵卻鮮為人知,由於自然和曆史的原因,這座開國皇帝的陵墓變得迷霧重重。
揭開朱元璋籍貫之謎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朱元璋是鳳陽人,其實他老家在江蘇省句容縣,在那兒原是一個淘金戶,因為受不了元朝官府的壓榨和欺壓,後來就舉家遷徙,一直遷徙到淮河邊上,也就是現在的盱眙縣。在距離盱眙縣城西北20公裏處有兩個小村,一個叫明陵村,一個叫祖陵村,這兩個村落和明祖陵有什麼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但從這兩個村落的村名來理解總覺得應該和明祖陵有關係。
祖陵石刻群是明代帝陵石刻中最為精美的一組石刻群,祖陵石刻在雕刻手法上運用了浮雕、半浮雕的技法,經過精琢細磨,使石刻的細部顯得流暢華麗,從造型和雕功上,可以看出石刻匠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創造精神,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們嫻熟的技藝和細膩的功法。成為明代石刻藝術的傑出代表,創造了我國封建社會晚期石刻藝術的新成就,為上繼唐宋,下開明清的石刻藝術典範。
明祖陵成水下“龍宮”300年
盱眙的“風水”據說是成為朱元璋“肇基帝運”“鍾祥孕秀”的聖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標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選定楊家墩修建祖陵。一方麵能夠寄托對先祖的哀思,同時也可以達到他“承天命,治國家”,鞏固大明王朝的目的。這是一個風水寶地,為什麼又被淹沒了呢?
在蘇北平原淮河、運河、黃河有多年糾纏在一起的悲劇曆史。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塊塊條石砌成的大堤,叫高家堰。高家堰長67公裏,這些數不清的條石從什麼地方采集來的至今是個謎,但封建王朝修建這條“水上長城”的目的卻非常明確,就是一保祖陵,二保漕運,三保民生。然而高家堰似乎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雖然統治者不惜工本、耗盡民力,但最終也沒能挽救明祖陵被洪水淹沒的厄運。高家堰至今還豎立在洪澤湖畔,明祖陵卻在1680年被一場大水淹沒了,成了一座“龍宮”,直到300年後才再次露出水麵。
由於水,明祖陵被毀壞了。由於水,明祖陵又被保護了起來,如果不是水的話,明祖陵可能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於一旦了。它的地宮至今仍在水下。1982年在對地下玄宮進行清理的時候,在享殿北部90米的地方發現了這座地下玄宮,它共有9個拱券,每個拱券下有一個兩扇對開的大石門。據有關史料記載,明祖陵地下玄宮是一個大的漫土堆,後來為什麼形成這樣一個水塘,是因為當地農民取磚頭,把這兒弄成了一個水塘,這個水塘的水抽不幹,因為圍外就是淮河,所以水抽了以後,很快就又滲滿了。
明祖陵與其他明陵有何不同
明祖陵神道兩旁的石像生共有21對組成,以四尊雄性麒麟為首。麒麟是神話傳說中的“瑞獸”,祖陵石像生之首設置麒麟,就更進一步表明明祖陵的“肇基”地位。在祖陵石像生中,令人歎絕的是拉馬侍,整個石雕和青石底板連為一體,重23.4噸。讓人們難以想象的是,在當時運輸條件下這麼大的石塊是怎樣運輸到建陵工地的。祖陵石像生無論是文臣武將,還是神獸石像生,形體都十分高大威武,充分體現了“子孫不能欺祖”的威嚴。石像生當中,每個動物的形象很有動感,比如說馬,馬腳下踩著祥雲,飛在天上,那是天馬啊。好像在別的陵墓當中,沒有見到過這種情形。馬在帝陵前麵,唐朝時就已成了製度。在唐朝馬也讓它飛,但是給它加了翅膀,叫野馬。宋代帝陵前麵也有,到了明祖陵,給它腳下加了雲,意喻它在雲裏飛。
雖然都是明代的陵寢,但明祖陵與其他明陵還是有所不同的。
區別主要表現在:一、明祖陵石刻形體高大,在所有的明陵中,應該是最大的了。“子孫不能欺祖”,其他陵隻能建得比它小,不能比它大;第二個區別,就是明祖陵整個神道的總長度從洪門到地宮隻有360米,非常短。從洪門到金門整個石刻像生,隻有148米,排列起來非常緊湊;第三個區別,就是明祖陵所有的石刻,全都是雄性。無論是獅子、麒麟,無一例外。當然,這裏麵有這麼幾種說法,比如獅子,如果用母獅子,就不那麼威武了。再者陵墓是陰宅,需要用陽性的東西來調和,才能在這個墓葬裏麵住得安穩。
在淮河的又一次枯水期,從明祖陵圍堤276米遠的地方,出現了1348米長、5米寬的一道城牆。這一道城牆,其實是明祖陵的一部分———外羅城。
曆朝曆代的皇帝,大多在生前為自己死後建造輝煌的陵墓,但是為自己的先祖建陵墓,而且將從沒謀麵的曾祖父高祖父,全部融會於一爐,藏於一墓,這是史無前例的,這是明祖陵一大特色。一般情況下墓葬隻葬一對夫婦,而明祖陵地下玄宮是三代祖宗的衣冠塚,像這樣三套墓室共為一體的奇特的建築藝術,不僅在中國陵墓史上少見,在世界陵墓史上也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