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慕蓮說,6天裏,每天都能捕到10尾左右的哲羅鮭,一共捕到59條。其中最大的一條重4500克,除去尾部,長70多厘米。
哲羅鮭很狡猾,會不會是那些大的哲羅鮭都躲開漁網了呢?
在捕撈哲羅鮭的同時,考察隊也做了觀測的準備。他們把20根4米長的白色木杆放在湖水裏,對哲羅鮭進行觀測。後來他們看見有一條大魚的影子從木杆旁遊過。任慕蓮來到木杆前,通過目測,認為這條魚不超過4米。
在兩個月的考察時間裏,他們捕撈到的最大的哲羅鮭隻有70厘米,而觀測到的最大的哲羅鮭也隻有4米,這印證了任慕蓮此前的推算結果。但是,為什麼能夠觀測到4米長的大魚,而捕撈到的卻隻有70多厘米長呢?這說明了他們的捕撈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觀測又受時間和天氣以及很多未知因素的影響,所以,仍然不能排除在湖中有更大的哲羅鮭存在的可能。
經過這次考察,喀納斯湖有水怪的說法逐漸冷卻下來,很長時間都沒有再發生目擊水怪事件。有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旅遊開發造成的,因為在曾經多次觀測到水怪的那片水域,在夏季都有遊艇來往穿梭,這極有可能影響到水下生物的正常活動。
喀納斯湖水怪仍然是個謎
1985年夏天,由新疆大學和新疆環境保護研究所組織的兩支科學考察隊分別觀測到傳聞中的喀納斯水怪,他們都認為喀納斯水怪就是哲羅鮭。
哲羅鮭是北方一種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魚類,生性凶猛,常年隱沒在水中。由於繁殖季節魚體呈紅褐色,所以又稱大紅魚。這種魚體形狹長,頭部扁平,牙齒鋒利,一旦咬住食物就不會放鬆。
喀納斯湖水怪是巨型哲羅鮭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仍然有很多疑點難以解釋。首先,迄今為止,人們從喀納斯湖中捕捉到的哲羅鮭,長度還沒有超過3米的。另外,喀納斯湖是否有供巨型魚類生存的生態條件?哲羅鮭屬於鮭科魚類,這種魚類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在繁殖季節會洄遊,而喀納斯湖是一個過江湖泊,它的上下遊河道比較狹窄,尤其是和湖區相連的部分,大多是一些亂石淺灘,大魚如何通過呢?而且體形越大的動物,需要的食物量就越大。3米以上的大魚,需要很多食物,而且兩支考察隊看到的大魚都不止一條。這麼大的魚,在喀納斯湖裏怎麼獲取足夠的食物來維持生存呢?這些問題確實讓人懷疑。
可是如果考察隊看到的“水怪”不是哲羅鮭,那又會是什麼呢?
水怪究竟是什麼,喀納斯湖裏到底有沒有可能存在巨型生物?國內外學者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魚類學家李思忠,當年看到袁國映拍攝的“大魚”錄像後認為,向禮陔、袁國映他們看到的是一群小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而不是一條一條的大魚。他認為從生物學的角度講,淡水魚類不可能長這麼大。
新疆環保科研所的袁國映卻堅持認為他看到的是巨型大魚。他在報告中說,他看到的“魚群”共有50~60條大魚,與其說是“群”,不如說是各占一片水域的霸主。通常魚群都是密集的隊形,體型大小一致,遊動方向一致。但這些個體相距都在40~100米,個體大小有差異,似是互相有戒心,遊動非常緩慢。他還認為巨型魚有大魚吃小魚的習慣,一條10米長的大型魚可能吞下一條5~6米的中型魚!在這樣的冷水中,吞食一次就可活幾個月!這樣,就存在一條巨型魚的金字塔食物鏈。
威倫姆·哈爾森是一位來自荷蘭的生物學家。他對西伯利亞鱘魚移居阿姆斯特丹曾經作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吃小魚的鱘魚長得特別快,長到一定體型後就會攻擊別的魚,還喜歡吞食同類。當他看了喀納斯湖水怪的報道後,很感興趣,就專程來到中國研究喀納斯湖水怪。他不相信湖裏有很怪的東西,他認為,喀納斯湖水怪可能就是體型較大的鱘魚或是其變種。
但是對湖區有過多次考察的袁國映告訴威倫姆,湖中並沒有發現過鱘魚。威倫姆看了袁國映的一大堆資料後說,鱘魚是習慣在水底生活的魚,它一旦吃了200公斤以上的食物,2~3個月在湖底都可以不動。而且冷水魚死了以後,屍體就沉在了湖底,因此人們就很難見到它們的蹤影。喀納斯湖和北冰洋相通,鱘魚有可能是向上遊到喀納斯湖裏麵的。
新疆大學生物係的黃人鑫教授是最早關注喀納斯湖水怪的專家之一,他認為喀納斯湖水怪很可能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種誤判,比如說水麵上的浪花、浮遊生物和漂浮的枯木等等。
喀納斯湖水怪有沒有可能就是人類還沒有發現的一種怪獸,一種類似史前巨鱷或恐龍的龐然大物呢?
新疆環境保護科研所的袁國映說,喀納斯湖附近並沒有找到恐龍遺跡,況且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而喀納斯湖隻有20萬年的曆史,這無論從空間還是時間上都毫無聯係。
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的任慕蓮認為,不管怎麼說,喀納斯湖裏都不太可能有10米以上的大型魚類。他的理由是,任何一種生物都不能無限製地生長。通過對喀納斯湖中的生物進行調查發現,喀納斯湖最高水溫隻有16℃,屬於冷水湖泊,湖裏的生物種類並不多。
那麼,所謂的“巨型怪物”真的是無稽之談嗎?雖然任慕蓮的說法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可是理論總歸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過去那些在湖邊突然失蹤的牲畜,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之前,喀納斯湖“水怪”仍然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