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西宅院的庭院大都是方磚墁地,方磚的尺寸規格多為三四十厘米見方。等級越高的建築,鋪地的要求也越高。鋪砌地麵時,工匠須嚴格遵守磨磚對縫的要求,有的還要在磚縫中掛上油灰。油灰的主要成分是白灰和桐油,以保證地麵的牢固耐用。考究的地麵在鋪磚之後,還要塗刷幾遍生桐油,保持表麵光滑美觀。明間的中線上須用整磚,不可以對縫。而在遊廊或室外鋪地時,除了中線上必須用方磚之外,邊上可以配砌小磚,院裏十字甬路的中線上要用方磚,邊上也可鋪設小磚以舒解一下等級製度建築的沉重壓迫感,營造輕鬆活潑的氛圍。年年歲歲生長在大院磚縫中的小草,隻是沿隨著循環往複的自然生長規律,對院落的興衰和主人的變易,或許早已淡忘。
封建時代遵行男尊女卑的綱常觀念,“唯女子與小人難養”的舊觀念在山西宅院建築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小姐的繡樓通常修建得低矮狹窄,雖說是精致小巧,卻也有舊時不許女子出人頭地、女子個性不得張揚等傳統說教隱喻其中,束縛女性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在宅院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太穀的曹家宅院將繡樓縮進幾尺,以限製閨閣中人的視線,從建築上阻斷她們的左顧右盼,禁錮她們的思想,這也是封建時代對於女性的要求,遵從禮教,淹沒個性,忍讓退縮,隨父隨夫。歧視女性的建築文化,即使到了民國仍然沒有大的變化。如定襄河邊閻錫山故居中,被主人珍視一生的五妹子的繡樓就建在一個視線非常狹窄的地方,雖說五妹子來此居住的日子屈指可數,但從房屋收縮、低矮簡陋的格局看,仍然沒有擺脫女性從屬的可悲地位。
明清山西宅院建築中,對風水也是頗為講究的。建院前,先請風水先生堪輿選址,起根腳、上梁時,要祭拜天地、鳴炮示慶,牆腿刻“泰山石敢當”,或者在門前立一石敢當,房後立一避邪鎮妖之物,以求得心理上的平穩安慰。祁縣喬家宅院從一號院的院門向裏走時,地平線逐一抬高,至盡頭的正屋,還要修建幾級踏步,既迎合了風水術中“前低後高,子孫英豪”的說法,又符合建築物的內在要求。明清時的山西許多民居建築物,多為負陰抱陽、背山麵水的特點,背山可以迎納陽光和溫暖氣流,麵水可以迎接夏日的涼風,向陽可以采納良好的日照,緩坡可以避免淹澇之患,建造良性循環的小氣候。這既有科學的一麵,也有媚俗的成分充斥其中。
自宋代以來,陰陽五行、八卦風水說在北方極為流行,住宅的平麵布局很大程度上依五行八卦決定,如宅子的地勢如果與四神相應,最為吉祥,可以增福添壽。古代神話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稱為道家四靈,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青白紅黑四種顏色。古人認為,東為上為陽,西為下為陰,左(東)青龍、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後(北)玄武。“寧讓青龍高三頭,不讓白虎壓一籌”,所以風水裏就有“東高西低,陰不壓陽”之說。而且還強調建築物的後部氣勢要高,東邊青龍有流水,西邊白虎有道路,前有朱雀把門,後有玄武鎮守,這樣的宅子才算是福宅。
基址確定之後,還要請風水先生相宅。風水先生根據建房者的生辰八字,決定住宅中軸線的角度,先用羅盤定準正南正北向,再向左或向右調偏一定角度,叫做搶陽或搶幾分陽。這是說主人的命不夠硬,朝正南建房,恐承受不起,普天之下隻有皇宮才可以朝正南開門。一經確定正院、正房的位置和尺寸,其餘廂房、倒座房、偏院各房就可依照一定的程式迭減,全院的格局也就基本上確定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一聖人教誨,早已滲透到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方方麵麵,選擇宅基地的首要標準是背山麵水,宅主人既要享受仁者的崇高,也要享受智者的愜意。這種選擇,既是地理的原因,也有生活方便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