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山西的百年民宅知多少?由於經曆了明末清初一係列戰爭的破壞,現存的山西明代宅院較少,而保存較完整的大多是清代山西商人的豪宅,如清代金融中心祁縣、太穀、平遙幾縣,交通沿線上的陽泉、介休、靈石、襄汾等地,除了對外開放的幾處宅院群落之外,還有許多散落的老宅院,有些甚至藏在深山僻壤,有待於進一步認識和開發。
明代的經濟政策對河東鹽商和澤潞冶鐵商人最為有利,明代晉商的代表當屬晉南鹽商和澤潞鐵商。清代以旅蒙商人和票號商人最為風光,清代山西富商大多是集中在晉中一帶的票商和貿易商人。這些大商人都曾經建築了豪華富麗的大宅子。遺憾的是,他們當年的大宅子在兵燹戰火和社會動蕩中多已化為烏有。
隨著明代手工業、商業的蓬勃發展,平遙城內作坊四起,商賈雲集。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建築業的發展和建築工藝水平的提高。清代中葉以後,平遙城裏的票號典當業迅速興起,更加豐富了城市建築的內容,新興的商家都在擴建具有更多功能、更強商業競爭力的店鋪;憑經商而發跡的人們,大興土木,城鄉民居建築的質量和檔次因此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華美宏大、匠心獨運的建築散落在繁華的市麵上,遍及平遙城的大街小巷中,在明代城牆的護衛中,富商大賈的宅院林立街頭巷尾,成為平遙古城獻給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平遙城裏現存的四合院達3000多處,其中完好者有400多處。規模較大的十幾處古宅老院,包括有日升昌票號第一任總經理雷履泰於道光年間在城內上西門書院街的宅子,有西門外的冀升在明清兩朝幾百年間陸續修建擴建的鯉魚躍龍門院子,有天成亨票號首任總經理侯王賓在沙巷街的老院子,有侯王賓之子侯殿元的“七間七檁”宅,有與日升昌爭輝的蔚盛長票號掌櫃和遵濂的舊居,有清末民初平遙城裏有名的“興隆義”布莊、錢莊的東家趙大第的院子,有晚清平遙最有名氣的文人王沛霖的宅第……這些古宅老院,就是明清眾多山西宅院的最好注腳。
等級製度是中國封建政治體製中最顯著的特點,與此相對應的宮殿、廟宇、住宅文化也充分體現出這個特點。山西宅院中的等級觀念的體現,可謂是淋漓盡致。山西宅院多為左右對稱的正偏結構,正院上高下低,中庭開闊,尊卑有序,等級分明。正院寬敞,正房高大,廂房低於正房,也小於正房。
以太穀曹家宅院為例,正院都是四合院,正房必設在正院裏,正房的屋頂比廂房高,台階比廂房也多一兩級,賬房院與主人居住的屋舍相比,就要低矮簡陋得多。賬房不論是正房還是廂房,門前大多不設台階,即便築台階也隻是一級台階而已,以示其地位低主人一等。偏院則是緊靠正院廂房牆壁修建的一排低矮的東西房,供傭人、保鏢、廚子們居住。偏院院子狹長,通往正院的門閂都安裝在正院的一麵,這樣主人可以隨時到下人住處走動察訪,下人則不得隨便出入正院。在晉中的幾個商家大宅院裏,這樣的格局都是非常突出的,充分體現出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和禮製要求。
台階或踏道也因居住者的身份而有差別。宋人李誡的《營造法式》中,對台階有專門的尺寸規定:“造殿階基之製,長隨間廣,其廣隨間深,階頭隨柱心,外階之廣,以石段,長三尺,廣二心,則方三寸五分,其上下疊濫,每層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內平麵作起突壺門造。”“造踏道之製,長隨間之廣,每階高一尺,作二尺踏,每踏高五寸,廣一尺,兩邊副子各廣一尺八寸。如階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層,高六至八尺者五層或六層,皆以外周為第一層,其內深二寸,又為一層,至平地,施土襯石,其廣同踏。”這種營建法式雖然是為宮廷建築而設置,但到明清時期,已經廣泛用於民間的豪華宅第。從山西宅院裏,就可以看到這樣的規格尺寸。直觀地看,就是主人居處的台階級多、階寬、台高,下人居處的台階低下簡陋,也就是通常說的什麼等級的人,住什麼等級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