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一座待開發的寶藏(2)(3 / 3)

訪得壽民生女多不肯留養,即時淹死,或拋棄路途。不知是何緣故?是何心腸?一般十月懷胎,吃盡辛苦,不論男女,總是骨血,何忍淹棄?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從何而來?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從何而活?……如今好善的百姓,畜牲還怕殺害,況且活活一條性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

這篇文獻,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白話、研究中國風俗史,及研究馮夢龍本人的思想,都可供參閱。

地方誌所涉及的領域還有很多。如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的日本學者波多野太郎,曾輯錄中國方誌中的方言資料,彙編成《中國方誌所錄方言彙編》幾大冊;1923年出版的胡樸安的《中華全國風俗誌》中,抄自地方誌的風俗資料占一半;《(乾隆)湘潭縣誌》(湖南湘潭)等誌書中,載有祭禮時的舞蹈動作圖和舞器、樂器圖,有的還附有舞器、樂器的規格和用法;瑞典人卜斯文定著有《中國的皮影戲》一書,他曾參閱中國北方諸省的誌書,從中尋找皮影戲發展的線索。而那些關於文物古跡的記載,不僅是考古學、文字學、曆史學等學科的學者們的研究對象,對於旅遊業也大有裨益。如四川瀘州市曾根據地方誌的記載,整修了市郊神臂山上宋代抗元名城的遺址,既保護了古跡,又可供人憑吊、遊覽。方誌中保存的大量美麗的神話傳說,更能為山水增色,為遠道而來的旅遊者增添無窮的趣味。

人物誌往往占地方誌總篇幅的1/4、1/3甚至一半以上,此外還有不少人物資料散見於誌書的其他部分。一些在封建史家看來不夠資格入“正史”的人,如曾經在一個地區揭竿而起的農民領袖、抗擊侵略的民間英雄、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沒有做過大官的文人學士等,往往能在地方誌中找到他們的事跡。《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籍貫、生平和家世,就是紅學家們根據多種地方誌的資料考證出來的。曾為《資治通鑒》作注的胡三省,是宋、元之際的傑出的史學家,“正史”中無傳,而他的家鄉浙江寧海的縣誌中收錄了他的墓碑碑文,比較完整地記載著他的生平事跡。趙景塗、張增元所編《方誌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一書,所收錄的元、明、清戲曲家中,有124人從未見過其他史籍記載。北京天文台在普查天文資料中曾作過統計,在他們查閱過的地方誌中,僅明代與天文有關的曆史人物的記載就有400多項。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

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在地方誌中也多有反映。如前述關於“也裏可溫”的研究,就涉及元代中國和西方的交往。南宋末有個蒲壽庚在福建泉州做官,任提舉市舶司(管理中國往外國或外國來華的商船)30年,在中國與南洋通商史上是個引人注目的人物。但《宋史》、《元史》中都沒有他的傳記。而明代《(萬曆)閩書》等地方誌中卻比較詳細地記述了他的事跡。日本學者桑原騭(zhì)藏曾著有《蒲壽庚考》,援引閩、粵方誌論證蒲壽庚是阿拉伯人。中外學者都通過研究蒲壽庚的生平來研究古代中國和阿拉伯的關係,研究宋朝對“回教人”的政策和“回教人”對中國的貢獻。

在我國邊疆地區的一些誌書中,甚至還保存著若幹周邊國家的古代史料。例如,雲南在明、清兩代所修的10多種省誌中,都有“邊裔”、“外國”等門類,其中有不少關於東南亞地區的記載。

每一部地方誌都像一幅工筆繪畫,它的細致入微的筆觸,幾乎觸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麵。它向我們生動地展現著過去的時代,一切有興趣的人都可以通過它去探尋曆史的奧秘。

地方誌是我們從前人手裏繼承的一份豐厚的遺產。但是,它從漫長的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走來,統治者的專橫,階級的偏見,對科學的蒙昧無知,以及部分修誌人的私心和不負責任,使大多數舊誌中彌漫著封建倫理道德的腐朽氣息,許多事實並沒有得到客觀如實的反映,這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它是一座真正的寶藏,無數價值連城的礦石,掩藏在曆史堆積起來的泥沙、雜質之中。現在已經探明開采的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珍寶,在等待著熱愛祖國,熱愛鄉土,有誌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後來者去勘探,去采掘。我們深信,在用先進科學和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新一代人手上,這一舉世聞名的寶藏必將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