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注意到《(道光)大定府誌》(貴州大方)有“黃坪十裏杜鵑”的記載,經過考察,果然在大方、黔西兩縣境內的叢山翠嶺之中,發現一條寬約五華裏,綿延100多華裏的杜鵑林帶。10多個品種的杜鵑形成一個罕有的天然杜鵑花園,其中還有不少珍稀動物。現在這裏已經開辟為自然保護區,也是被稱為“百裏杜鵑”的著名遊覽勝地。
地方誌中的這一類信息,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956~195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就曾從幾千種地方誌中大量摘抄編成《地方誌物產》等資料。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從地方誌中輯出《上海物產資料彙輯》。近年來,許多地方都根據誌書的記載編輯了本地區物產或土特產的資料彙編。這些資料,將有助於我們清醒地認識我國各種資源的現狀,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賜給我們的財富。
二、科學技術的珍貴記錄
我國的科學技術有過燦爛輝煌的曆史,曾經長期居於世界前列,隻是最近二三百年才走了下坡路。封建時代的舊誌,由於主要是“資治”之書,不太重視記載勞動者的發明創造。盡管如此,曆代誌書中仍然留下了不少有關科學技術的生動記錄。
曆代地方誌大量記錄了自然界的各種“異常”現象,如日月食、彗星、隕石、反常的氣候、各種自然災害、植物的變異和珍禽異獸等。古代的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這些現象,往往把它們看作上天向人類顯示的凶兆或吉兆,記入地方誌的“災異”或“災祥”類,同一些有迷信成分的無稽之談混在一起。但以現代科學家的眼光看來,這些當時、當地的觀測記錄,都是極為難得的科學資料。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曾根據幾千種地方誌和其他史籍,輯出太陽黑子、極光、隕石、日月食、超新星、彗星、流星及有關天文學的人物、著作、學說、機構、儀器等的記錄一共幾百萬字,編成《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和《中國天文史料彙編》。有一段時間,中外學者對“太陽活動蒙德極小期”討論很熱烈。由於史書上缺乏1645~1715年太陽黑子的資料,國外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段時間裏,“太陽活動實際停止了”。但是,從《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看,在我國七個省、市、自治區的地方誌中,這一時期太陽黑子的記錄有12項之多,從而中國學者以充分的證據否定了“太陽活動停止”的錯誤論斷。
地震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在地方誌中記載尤為詳細。1954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建議整理地震史料,供選擇廠礦地址參考。於是由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主持編寫了《中國地震資料年表》,於1956年出版,1980年又加以核實,補充成為《中國地震資料彙編》。它彙聚了公元前12世紀到1955年的1180次大地震的記錄,其中可以斷定為八級以上的地震有八次。內容這樣豐富全備的地震史料巨著,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在它所依據的8000多種文獻中,地方誌占了5600種。
李四光塑像方誌記載地震,既有時間、地點,又有具體情狀的描述。震前有前兆,震後有災情統計。一次大的地震,波及的各處往往都有記載,如同當時派出了許多觀察員在各地同時觀察、記錄。如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一次以陝西華州(今華縣)為中心的大地震,有200多種州、縣誌書作了記載。《(隆慶)華州誌》卷一〇記的是震中地區的情況: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晡時,覺地旋運,因而頭暈,天昏慘。及夜半,月益無光,地反立,苑樹如數撲地。忽西南如萬車驚突,又如雷自地出,民驚潰,起者臥者皆失措,而垣屋無聲皆倒坍矣。忽又見西南天裂,閃閃有光,忽又合之,而地在在皆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原阜旋移,地高下盡改故跡。後計壓傷者數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