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誌的編纂人員,力求運用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資料修誌。他們既繼承曆代修誌的優秀傳統,又堅持改革,努力創新,完全根據現代自然和社會的實際狀況來安排內容,設置類目,以求真實地反映時代特點。為曆代舊誌所忽略的生產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革,在新方誌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帝王官宦不再是方誌中的主要角色,代替他們的是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和曆史功績。人們的努力獲得了可喜的成果。新中國的地方誌無論在內容還是在體例方麵都呈現出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的全新的風格。
現代地方誌事業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修誌已經走出了少數文人、學士的圈子,正在邁開大步走向整個社會,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係統工程。各級修誌機構集合了一支實力雄厚的專業修誌隊伍。據1994年的統計,僅省、市、縣三級修誌機構就有專職和兼職人員11萬名以上。以這支隊伍為中心,帶動起全社會的協作,來深入調查國情和收集整理地方文獻。
各地方在修誌過程中,采取很多辦法吸引方方麵麵的專家參與討論本地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例如上海市的地方誌機構和複旦大學合作建立“上海研究中心”,邀集國內外的學者舉辦了一係列學術討論會:“上海宏觀研究學術討論會”、“上海租界研討會”、“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海派文化研討會”、“太平天國在上海研討會”、“鴉片戰爭在上海研討會”等。並出版《上海研究論叢》,發表專業人員的研究成果,為更多的人參加研討提供一片園地。這樣的集思廣益,加深了對問題的認識,又提供了文獻信息,對於提高地方誌的科學水準極有幫助。浙江的平湖、海鹽和上海的金山,也曾召開三縣縣誌編纂者和專家學者共同參加的“古海鹽曆史沿革研討會”,經過研討,清理了三縣建置沿革上一些長期混淆不清的問題,糾正了舊誌中幾個重大的錯誤。
為了配合編修省、市、縣誌,許多鄉鎮、街道、廠礦、學校等基層單位紛紛著手編寫本單位的誌書。四川溫江專區一共12個縣,修方誌就是先從縣屬各鄉鎮、各部門普遍修“小誌”開始。例如,由灌縣修《都江堰誌》,由地區水利局修《人民渠誌》等。一段時間裏,全地區到處可見征集資料的布告,到處有廣播、牆報在宣傳修誌。各基層單位都設有資料員或聯絡員負責收集和傳遞信息。每個縣都有由各方麵人士組成的“修誌協進會”提供情況,出謀劃策。修“小誌”既推動基層單位回顧和思考自己成長的曆程,又為修縣誌打下了紮實的資料基礎。
在這些基層誌書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鄉鎮誌。如果說鄉鎮修誌最初還主要是為縣誌作資料準備,後來情況就有所不同了。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國鄉鎮經濟已經成了地方經濟的半壁江山。特別是其中一批曆史悠久、開放早、發展快的明星鄉鎮,它們的曆史、現狀和發展經驗引起了全世界的興趣和關注。鄉鎮誌是了解我國鄉鎮發展的一個窗口,自然有了不同於以往的意義。尤其南方沿海經濟增長較快,又素有修鄉鎮誌傳統的江、浙等省,已經正式出版了一批名鄉名鎮誌,更計劃在縣以上誌書完成以後,在編修鄉鎮誌上投入更多的力量。
按行業編寫的專誌,在新中國也有了空前的發展。在科學技術一日千裏的今天,包羅萬象的地方誌涉及許多學科、許多行業的專門知識,方誌的編修人員不可能是萬能博士,樣樣都懂,怎樣才能保證誌書的科學性呢?各地在編修省、市、縣誌之前,往往先組織各行各業編寫專誌,如山水誌、名勝誌、工業誌、農業誌、商業誌、金融誌、教育誌、醫藥衛生誌、科學技術誌等,作為未來誌書的基礎。此外,還有由國家的專業部門主持編寫的專誌,如由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發起分地區編《中國戲曲誌》;教育係統設立“全國地方教育史誌研究會”,組織編寫教育史誌;交通部組織各地編交通史誌;由水利部組織分地區編《江河水利誌》等。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這些大的水係都設有修誌機構。《長江誌》、《黃河誌》、《珠江誌》目前都已經分卷陸續問世。專誌的編纂者都是本專業的行家裏手,他們給地方誌帶來了新的知識、新的方法、新的視角,這是地方誌質量的一個重要保證。
據1993年出版的《中國新方誌目錄》統計,到1992年底,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基層誌及專誌已達8000種以上。基層誌和專誌自古便有,但是發展到今天這種規模,不能不說是方誌史上的一大新景觀。它們和縣以上各級地方誌一起,縱橫交錯,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出我國社會曆史的真實進程。這種征集資料的聲勢和深度,這種修誌的規模,在過去的任何時代都是無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