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由圖經到地方誌(3)(2 / 2)

到了南宋,稱為“圖經”的誌書數量銳減,“誌”的數量猛增。現有名稱可考的“誌”有200多種,大大超過了“圖經”。這200多種誌書遍及南方各省,有郡誌、州誌、縣誌、都邑誌,還有鎮誌。我國現存最早一部鎮誌《澉(ɡǎn)水誌》(澉水是浙江海鹽的一個鎮),就是南宋紹定三年(1230)纂修的。

南宋偏安於富庶的江南,100多年中環境相對安定,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的發展;加上修誌製度日益完善,大多數誌書由才學之士主纂,一些文人、學士痛心於中原失陷,常將故國之思,興亡之慨寓於修誌之中。所以,南宋的誌書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好。現存的20多種南宋誌書中,不少是曆來公認的名誌。

南宋首都臨安(浙江杭州),曾在乾道、淳祐、鹹淳年間三次修誌,後人合稱《臨安三誌》,都是宋誌中的佼佼者。《(乾道)臨安誌》在現存南宋誌書中是最古的一部。它也是現存最早的杭州地方誌,後麵的兩部《臨安誌》都是以它為藍本的。它的纂修者周淙曾兩度任臨安知府,關心農事,興修水利,多有善政。原書有15卷,現存隻有第一至三卷。《(淳祐)臨安誌》早年亡佚。清嘉慶十四年(1809),意外地在書市上發現了它的殘抄本六卷,學者和藏書家們如獲至寶,甚至賦詩相慶,欣吟“宋室江山存梗概,鄉邦風物見繁華”;真個蘇杭聞見廣,藝林佳話遍天涯。《南宋臨安兩誌》附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近年國家圖書館善本組從《永樂大典》殘卷中,找到一篇陳仁玉寫的《淳祐臨安誌序》,才確知這部官修方誌原有52卷,分為12門99類,全文有“數十萬言”。也才確知它的主纂者是陳仁玉。在現存的第五至十卷中,保存著它前、後兩誌中都沒有的一些重要材料,所以不能因為篇帙不全就輕視它。《(鹹淳)臨安誌》原有100卷,現存95卷,是三部誌書中保存得最全的。它的纂修者潛說友,曾兼任過臨安知府,很有能力,但因趨附奸相,後來作平江府(今蘇州市)知府,元兵臨城時又棄城先逃,被認為人品微不足道。但他編的這部誌書,在現存宋誌中是內容最翔實的,而且體例完善,對於疑難問題或史料記載說法不一的,都加以考證,說明依據,對乾道、淳祐二誌的記事多所訂正,它的史料價值一直為學術界所公認。

此外,如高似孫的《剡錄》(浙江嵊縣),在卷首立“縣紀年”,這是縣誌設立編年大事記的開始;又在第五卷中收進晉人阮裕、王羲之、謝靈運等14人的著作目錄和阮、王、謝的家譜目錄,開地方誌收本地人著作的先例;都很有新意。南宋的幾種《四明誌》(浙江寧波)、羅願的《(淳熙)新安誌》(安徽歙縣)、楊潛的《(紹熙)雲間誌》(江蘇鬆江)、範成大的《(紹定)吳郡誌》(江蘇蘇州)、周應合的《(景定)建康誌》(江蘇南京)等,也都有盛名。

兩宋時期,圖經、方誌顯然早已是地方官的得力助手。北宋政治家寇準晚年被貶官到雷州(廣東海康),剛到達州界,雷州的官吏已經在道旁拜迎,並且首先送上圖經。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胡太初被調到汀州(福建長汀)做官,親朋都說這個地方“僻遠而難治”,他就在赴任之先,輾轉找到曾在汀州做過官的人,要求借地方誌看看。可見南宋地方官離任時,往往還要帶走一部當地方誌,留作以後參考。

我國方誌學家張國淦在考察了早期方誌的發展過程後總結說,隋、唐以前,方誌的門類“不過地圖、山川、風土、人物、物產數種而已”,而且是“分別單行,各自為書”。他認為:“方誌之書,至趙宋而體例始備。舉凡輿圖、疆域、山川、名勝、建置、職官、賦稅、物產、鄉裏、風俗、人物、方伎、金石、藝文、災異無不彙於一編。”這是完全符合事實的。現代方誌學家普遍認為,我國地方誌到南宋基本定型。從此,中國地方誌站到了一條新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