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墓葬製度的演變(2 / 2)

隋唐之葬俗

開皇元年,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的政權,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後,隋滅掉了陳,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麵,重新統一了中國,為中國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陵寢製度的複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但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僅有二世,前後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煬帝又都死與非命,所以在陵寢製度上,隋朝雖然恢複了秦漢封土為陵的規則,但是在營建規模上還遠遠比不上秦漢陵寢那樣高大宏偉。

隋之後的唐代,墓葬以長江為界,大致分南北兩區。江北有雙室磚墓、雙室土洞墓、單室磚墓、單室土洞墓和土坑墓五種,較大的墓葬中一般繪有壁畫。江南有磚室墓和土坑(或土洞)墓兩類。北宋時中原和北方地區墓葬以土坑墓和磚室墓為主,南方則多豎穴土坑墓,至南宋,長方形磚室墓增多。這種局麵一直延續到明清。

宋朝之葬俗

唐朝之後,便迎來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大約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皇權高度集中的北宋。北宋的陵寢製度大體上沿襲了唐代初的製度,隻是改變了漢唐預先營建壽陵的製度。

北宋的陵寢在皇帝死後才開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須在七個月內完成。因此宋代的陵園規模不如唐代。唐代後妃從高祖李淵開始,附葬帝陵不單獨起陵,而宋代恢複了漢代的規製,後妃單獨起陵園於帝陵的西南隅。後陵建築與帝陵相同,但規模較小,

宋代建造陵墓相風水堪輿(看風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說法,把姓氏歸於古代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的方位。

元明清之葬俗

元代沿用蒙古族潛埋的墓葬方式,故沒有陵寢製度。

明代是陵寢製度的重大改革期。此時的陵墓由方形覆鬥狀改為圓形,稱“寶頂”;取消寢宮(即下官)的建築,擴大祭殿(即上宮),並取消留居宮人牙城、寶城、寶頂。皇帝、皇後、親王、公主、嬪妃的陵製級別相當嚴格,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規則。日常侍奉飲食起居的辦法,使朝拜祭祀的儀式更為隆重。陵園圍牆由方形改為長方形,分三個院落。第一院落除陵門外,兩旁設碑亭、神廚、神庫;第二院落除殿門外,設有祭殿和兩旁的配殿;第三院落除內紅門外,設有牌坊、五供台和方城明樓。方城後為圓形大墳,即“寶頂”,周圍砌有磚壁,上砌女牆,稱為“寶城”。清朝無論從規劃建製到建築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區的手法,安排總入口,從正紅門開端,經統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華表,分達各陵區。其布局順序為:五孔石券橋、牌樓、碑亭、三孔券橋,大月台、宮門、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後為石平橋、月台、琉璃門、五供、方城(上立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

作為民間以外的皇家墓葬,還實行了一種陵寢製度。這種製度以朝拜的祭祀為主要內容,東漢時確立。當時,每年元旦公卿百官、四方來朝者、各郡來到京師的上計吏以及皇親國戚,都要會集到朝廷,舉行朝賀皇帝的儀式,叫“元會儀”。後來,漢明帝將“元會儀”搬到漢光武帝的原陵進行,向陵寢的神座舉行朝拜和祭祀儀式,各郡的上計吏同樣依次向“神座”報告財政收支、糧價稅賦、風俗善惡等,以使“先帝(漢光武帝)魂神聞之”,這樣“元會儀”就改成了“上陵禮”。與此同時,原先宗廟每年“二十五祠”中最主要的“酎祭禮”也移到陵寢來,按照“上陵禮”的儀式舉行。這兩種儀式的推行,使原來承擔祭祀重任的宗廟的地位顯著降低。西漢以來在陵旁立廟和每個死去的皇帝享用一廟的製度被廢除,皇帝及其祖先的神主以“同堂異室”的方法供奉在一個祖廟裏。並且,由於上陵禮規模大,參加人數多,故陵寢的建築隨之擴大了。舉行儀式的大殿,懸掛行禮所需大鍾的鍾架都建立起來。從此,以朝拜和祭祀為主要內容的陵寢製度就完全確立了。此後曆代的陵寢製度都是在東漢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和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