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人們尚無靈魂觀念,再加上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死後不埋不葬,通常情況下,都是弄到野外讓野獸吃掉,也就是所謂的天葬,故《孟子·滕文公上》說:“嚐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後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人的靈魂觀念也隨之產生,於是出現了最初的墓葬,如《周易·係辭傳》所記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商朝之葬俗
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了商代,商人信奉鬼神,受這種風氣的影響,墓葬有了較大的發展。墓道、墓室、槨室和地麵建築都已出現。在墓地製度上,也出現了嚴格的階級和等級區別。王墓區、貴族家族墓地、一般氏族組織墓地、平民墓地各自分開。
商王的墓有“亞”字形和“中”字形兩種,都規模宏大。如安陽侯家莊最大的“亞”字形墓葬,深度15米以上,墓室麵積330平方米,加上四麵的墓道,總麵積達1800平方米。商王和各級貴族墓室用木棺槨,隨葬品豐富而精美,有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器、骨角器等,並大量使用人和牲畜殉葬。而當時的平民墓隻有3~4平方米,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周朝之葬俗
在東周時期,墓葬製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陵墓的組成部分中,已經出現了陵園。初期的陵園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築圍牆,也有的利用天然溝崖作屏障。陵園一側有門,園內除陵墓外,沒有其它附屬建築。據文獻記載,春秋晚期才開始在墓上構築墳丘,如《禮記·檀弓》中記載了孔子為父母的墳建造墳丘,並認為此前沒有墳丘,即“不封不樹”、“墓而不墳、與地齊平”。但考古發現表明自戰國中期起,趙、秦、楚、燕、齊、韓等國的君主死後都營建高大的墳丘,並尊稱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著王權的尊嚴和地位的崇高。
墳丘都經過夯築非常堅固,形狀大體分為圓錐形和覆鬥形兩種。曆代帝王都為自己營造大型墓室。兩周時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來的形製。
春秋戰國時期的葬俗
春秋戰國時的墓葬,人們首先要選擇風水寶地,即卜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說,齊景公建成路寢之台後,逢於何的母親死了,卜葬時,“兆在路寢之台牖下”。晏嬰請求景公順從占卜之意,準逢於何葬母於路寢台下。
戰國時期的陵墓多在墓內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濕,保護墓室。我們知道,西周已經存在夫妻合葬。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製度更趨普遍。戰國中期以後殘酷的殺殉遭到了人們的反對,殉人減少,墓主的隨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顯著增加。出現了用木俑和陶俑來替代人殉隨葬。秦國在獻公時廢除了人殉製度。
秦漢之葬俗
秦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製國家。秦始皇開創的陵寢製度對以後曆代帝王陵園建築影響是最大的。秦始皇時,陵園的布局既繼承了秦國的陵寢製度,同時吸收了東方六國陵寢的一些作法,規模更加宏大,設施更加完備。總體上仿照都城宮殿的規劃布置,充分體現了中央集權製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秦朝開始的陵區附近設置城邑,並以陵號來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麗邑。同時,秦延續了建造祭祀建築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麵為自己建立了宗廟,設立了神主,並且在陵側建立寢宮,擺設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西漢繼承了秦代陵寢製度並且有所發展。陵園裏隻有一個重城,陵墓在陵園的中央,坐西朝東。陪葬墓區在陵墓前方。西漢初期,帝、後在一座陵園內異穴合葬。從文帝開始,帝、後各建一座陵園。到景帝的時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廟宇。以後這種陵旁立廟的製度一直延續到西漢末。
三國兩晉南北朝之葬俗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墓葬製度大體承襲漢代,但也有所發展,也有獨比如畫像石墓減少,貴族和官僚一般用磚室墓;墓室中獨特之處在於設置棺木的棺床;完全模仿房屋的石槨;墓內有鎮墓獸、墓誌等;磚室墓、土坑墓、石室墓、崖墓等多種墓室形式並存,而以磚室墓為主。
但是在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與魏文帝曹丕的墓葬都依山為陵,不封不樹,不建寢殿,不設園邑神道,地麵上不留任何痕跡。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父子皆主張薄葬,可以說他們的主張對秦漢以來的厚葬之風,是一次很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