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利益所驅,屢禁不止(1 / 3)

猖獗的現代盜墓活動

俗話說:“七十二行,古董為王。”隨著一度沒落的古董業近幾年在陝西、河南、山東、湖北這幾個文物大省重拾舊旗,日益興盛,使曾經離我們很遠的盜墓活動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為什麼說現代的盜墓活動日益猖獗,並且越來越難控製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理由。

盜墓者為專業盜墓人

筆者所說的專業,有兩方麵的意思,一是專門從事盜墓的人員,一是說是具有相當高考古知識的專業士。據報道,職業盜墓者趙某2001年初開始經商,由於生意虧本,欠下了大筆債務。於是,趙某將發財的希望放在了盜賣文物上。

薊縣是一座古城,曾出土過大量珍貴的文物,2001年9月,趙某慕名而來,在薊縣開始尋找有價值的文物。一次偶然的機會,趙某結識了薊縣人祁某,在交談中,祁某告訴趙某,在官莊東後子峪可能有一片古墓群,但地點不詳。於是兩人開始打聽並尋找古墓的具體地點。同時又找到薊縣人盧某,並讓盧某尋找探測儀。

2001年10月上旬,趙某從內蒙古寧城找來了大春、小春等專業盜墓人,在薊縣城內開始購買鐵鍁、鐵鎬、探頭、鋼釺、斧子、撬杠、提籃等盜墓工具。此時古墓群所在地的田裏已經收割了玉米,種上了小麥,正是盜墓的最佳時機,趙某等人決定一找到具體地點就開始盜墓。

雖然古墓的具體位置一直無法找到,但趙某等人仍舊不死心,並進行多方的探問。一天,被問的一位老人對趙某等人講,在某處的田地以前是個墓群,還曾經有人從北京來祭奠過,興奮的趙某等人於當天夜晚就去了老人指點的位置,經鋼釺探測,確定了古墓的具體位置。

2001年11月,趙某等人開始了盜墓行動。他們在11月底至12月份,先後四次盜墓8座,每次都是在深夜11時左右到現場,用鋼釺探到古墓,在測量好距離後,從古墓棺槨的側麵進行挖掘,挖到棺槨側壁後,用斧子將棺槨劈開,然後盜掘棺槨中的隨葬品。為了辟邪,趙某等人將工具的木製把手都染成紅色,盜出的物品也用紅布包裹。然後在淩晨2時左右離去。一次次的僥幸得手讓趙某欲罷不能,終於落入了網法。

2000年2月,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甘亭鎮一座秦代古墓被人盜掘。警方在偵查過程中發現,臨汾市文化局文物科副科長、考古隊長張文君與犯罪嫌疑人陳華香、王磊往來密切。警方對張文君等人進行了布控。

3月30日下午,張文君、陳華香等盜挖吉縣結子園古墓,天黑時分,7件文物順利出土。4月1日,陳華香將吉縣古墓出土的5件文物以6000元的價格賣給了兩名山東文物販子。專案組迅速行動將文物販子及陳華香夫妻抓獲。4月2日張文君落網,從他家裏起獲不同年代的文物778件。

擁有先進的盜墓工具

一位長期從事偵破文物工作的警察曾這樣說過:“從我們截獲的盜墓工具看,他們現在基本上都配備了氧氣麵罩和紅外線探測儀,連夜幹活,快的話兩三個小時就搞定了。所以盜墓的時間周期正變得越來越短,更專業的盜墓裝備讓盜墓者已經很難再被時間和環境所牽製。

盜墓者把電動遙控車改裝,增強發射器、接收器的頻率和小馬達的功率,然後在車上安裝無線探頭。這樣,遙控車可以順著墓道把墓內通盤梳個遍。以往盜墓者行事倉促,經常把大量的文物落在墓裏,有一些附近村民晚上專門到這些現成的盜洞中去拾‘剩貨’,行話稱‘濾坑’。現在這種機會就少多了,他們一次就會把墓裏掏個精光。”

讓他記憶深刻的是,1999年,三個盜竊唐莊陵的盜墓者被抓,在作案的工具箱裏,這位警察搜出了一個“自己不會用的玩藝兒”,後來發現是一部可以加密通話、裝有全球定位係統的移動電話,此物由盜墓者的上線廣州文物倒販提供。“其實在他的上線背後,還有一個香港文物走私集團,有財大氣粗的大文物商在背後支持,案件的偵查難度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