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山雨欲來新軍裂變(1 / 1)

5、山雨欲來新軍裂變

北洋新軍原名定武軍,正式名稱叫做新建陸軍,由袁世凱全權督辦。新軍的決策層都是他的卵翼,即他的親戚、北洋武備學堂以及淮軍舊部組成。

最初的一批心腹左右是:參謀營務處總辦徐世昌,學堂監督江朝宗,督操營務處總辦馮國璋,督操營務處提調段芝貴,各營統帶薑桂題、吳長純、雷震春、吳鳳嶺、張懷芝、張勳,炮兵營統帶兼炮兵學堂監督段祺瑞,工程營統帶兼講武堂總教習王士珍……

當時部隊的大致情形是,辛亥前幾年,清廷改革兵製,將兵部、練兵處、太仆寺等合為陸軍部。新建陸軍營製在北洋常備軍營製的基礎上略加變化而來,每鎮計步馬炮工輜二十營,與日本師團的組織相似。第一批即以北洋、京旗兩支常備軍改編為北洋六鎮。到1907年陸軍部擬訂了全國編練三十六鎮的計劃,至清亡前夕,共計成立十四個鎮、十六個混成協、一支禁衛軍,以及幾個獨立標、營。軍隊正式劃分為陸軍和海軍。新軍設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按鎮、協、標、營、隊、排、棚的序列編製,從西方購置裝備,並仿製火器,演練西式操典和戰術。

當時北洋六鎮,其中湖北駐有一鎮一協(旅),番號為第八鎮及第二十一混成協。其餘如江蘇為第九鎮及第七鎮、第十二鎮,各僅編成一個混成協,奉天為二十鎮及第二混成協,等等。就編製而言,每鎮有步隊兩協,馬、炮隊各一標,工程、輜重各一營。步隊每協兩標,每標三營,每營前後左右四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每棚十四人,馬炮標則每營三隊。規定每省先設一陸軍小學,每校每期學生約八十至一百人,三年畢業。湖北陸軍小學,張之洞不按規定,獨行其是,徑由軍隊中選送優秀士兵至陸軍小學肄業,內分仁、義、禮、智、信五班,一般讀書人均無出路,反之陸軍小學除由公家供給一切外,且按月另發銀錢,故能獻身軍伍,亦為謀取出路之大好機會。入伍者又多清寒優秀之子弟,張之洞複從中選拔,使之入陸小肄業,亦無非為培植人才起見,日後此輩遂成新軍下級幹部,且多參與辛亥武昌革命,這卻是張之洞始料所不及的。

辛亥前兩年,革命的爆發已有山雨欲來之勢,各地都在密謀起事。武漢革命黨人多頭滲透,新軍意識開始裂變。武昌起義前,武漢駐軍主要有新軍第八鎮,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另有巡防營、水師營等舊軍。在新軍中,絕大多數營隊有革命黨活動,至辛亥年起義前夕,近兩萬人的湖北新軍中,參加革命組織的將近三分之一,並有許多革命的同情者。是年7月,湖廣總督瑞澄奉命將第八鎮部分軍隊調往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武漢地區兵力空虛,發動起義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