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偶然性釀成激變武昌革命的源流(2)(1 / 1)

到了振武學社時代,力量已在膨脹,決策層預備舉事,派往各地骨幹有:上海楊玉巽,江蘇鍾畸,安徽鄒運猷,湖南楊玉鵬,兩廣李抱良,直隸、山東劉九穗,雲南胡喬,東三省鄒韜。振武學社時代,其宗旨就包含在名稱之中,直言專以聯絡軍界同袍,講求武學,派員滲透到部隊基層,如蔣翊武、劉複基投入四十一標三營左隊當兵士,楊玉鵬則在四十一標一營左隊任司書。規定各社員,每人每月須介紹一新人入社。

1910年秋曾試圖舉事,劉複基、彭楚藩等在開會時被巡警圍捕,蔣翊武得脫,又歸失敗。這次失敗打擊很大,團體人員多如驚弓之鳥。鑒於形勢,為求一保全之策,遂更名為文學社。在文學社時代,蔣翊武為正社長,王憲章副之,劉複基為參謀部長,其餘總務、調查、聯絡……設置齊備,尤其在各標營以及陸軍中學的代表眾多。川路事起,鄂省風聲鶴唳,該學社已增至三千人,團體骨幹四處聯絡,蔣翊武為正司令,劉複基副之。

文學、共進會之聯合,在辛亥舊曆四月十三日,也就是武昌首義的四五個月前,兩派商議集合勢力,劉複基、王守愚找至共進會協商。經多次多人斡旋,才正式聯合。兩派聯合後,在陽夏設立支部,以胡玉珍為四十二標總代表,漢口鄭北蘭寓所為支部交通處,漢口集會在範明山寓所,漢陽集會在陳德元寓所。

蔣翊武當清廷假意立憲法之際,對劉複基說:“我輩所從事又添障礙矣,及今不圖遲益艱難。”他的矚目點在鄂中新軍,此間多誌士,遂決赴鄂實行,邀劉複基同往,於1909年深秋到達武漢。此時群治學社已破,改為振武學社。

蔣翊武所在的文學社與孫武的共進會的源流不同。其中,文學社整體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以破壞告終,急於從事建設,改組政黨,因與同盟會宗旨相符,公議全體加入,將文學社名義取消。另,據尹呈輔回憶,當時他在湖北陸軍小學第二期肄業。在辛亥年二月,由孫武先生介紹入同盟會,從事革命工作,遂得參加首義。這是文學社、共進會與同盟會血肉密切的關係之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