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偶然性釀成激變武昌革命的源流(1)(1 / 1)

3、偶然性釀成激變武昌革命的源流

說起來,武昌首義的第一槍,已經是10日的傍晚,熊秉坤兵營裏的陳定國那一槍,也是倉促中的應變,也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在陳定國舉槍擊殺那個甘作清軍走卒的排長之前,已有無數的偶然發生了。

陳定國的第一槍之前,早有孫武的第一爆。而這第一爆,又是那樣的偶然,是計劃中的意外。

10月9日這天,武昌城內一般人群情緒騷動,顯出莫名的慌張,也有老百姓搬到城外,投奔鄉下親戚。

這天中午,共進會的頭領孫武在漢口望善裏的一樓房中試驗炸彈,說他不小心也罷,說他過於小心也罷,總之他竟把試管撞破了,藥水滴在炸藥中,頓時轟然一聲,孫武本人給轟擊得滿麵是血。

站在樓下的印度巡捕,滿腹猜疑,遂聞聲上樓。孫武的朋友見勢不好,也真是急中生智,慌忙將大衣蓋在孫武頭上,佯稱病人急症要送往醫院,匆匆遁去。

巡捕上樓後看到一片狼藉,還有堆積的軍裝,存儲的上百支長短槍,情知不好,於是層層上報,隨即湖廣總督瑞澄也曉得了,於是派戈什四處緝拿可疑之人員。

說到鄂軍的革命團體,也即武昌革命團體的源流,簡言之,其變異如次:日知會→群治學社→振武學社→再變為文學社。

日知會係1905年劉靜庵、曹亞伯等創立,會員分布於軍界、新聞界、學界、宗教界。次年,中山先生派胡瑛、朱子龍等赴漢,聯絡日知會起義,不意事泄,會員骨幹多被張之洞逮捕下獄,團體遂告解散。

群治學社建立於1908年底,可視為日知會的改組,推黃申薌為社長,表麵以集合多數人交換知識研究學問、提倡自治為宗旨,實則奉同盟會宗旨為圭臬,且在社員規約中訂有:一、絕對守密,有事一人當之;二、社員限於士兵,不得介紹官佐;三、社費由社員捐出。以後湖北革命團體如振武學社、文學會皆由群治學社演變擴張,成為辛亥武昌起義之原動力。

群治學社1910年圖謀武裝起義出師不利,乃更名為振武學社,再變為文學社已是辛亥年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