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知情後也特別難過。一個周末,他走進兄弟倆的臥室,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的心情爸爸理解,但你們有一個善良的後媽啊。雖然你們沒有親媽,但後媽為你們付出的一切,並不比一般的親媽少。如果你們再這樣消沉下去,會讓後媽寒心的。”正說著,劉洪英也走了進來,她飽含熱淚地對兄弟倆說:“媽媽知道你們心裏很難過。雖然我不是你們的親媽,但我一直拿你們當親生兒子看待。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媽!”兄弟倆齊聲哭喊了起來,“您就是我們的親媽!從今往後,我們會好好學習的,我們會用成績來報答您的恩情!”聽了兒子的話後,劉洪英和向陽都淚如雨下。
當時,全家人正處於最困難的時期,劉洪英和丈夫作了明確的分工:丈夫負責教學掙錢,她則一邊打散工一邊照顧培養3個孩子。為了不讓兄弟倆在學習方麵分心,劉洪英經常寬慰他們說:“家裏的一切,你們不要考慮,搞好學習就是了。”隨後,劉洪英又對他們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初中階段是學習的重要階段,如果初中時期不把基礎打牢,將來是很難考上大學的。因此,你們必須要把學習成績搞上去!”兄弟倆雖然點頭應允,但也感覺壓力重重。
劉洪英和向陽覺得讓兄弟倆把學習基礎打牢還不夠,就給他們規定了硬性指標:兩人學習成績不僅要在班級名列前茅,而且名次差距不能超過10位。當時哥哥的成績要好些,於是夫妻倆又向他們提出這樣的要求:如果哥哥成績占全年級第一名,那麼弟弟必須保證在第九名之內。無論如何,也要努力實現這一目標。夫妻倆認為兄弟倆的智力水平、領悟能力都不相上下,所以把他們捆綁在一起學習並不為過。
在夫妻倆看來,把兄弟倆捆綁在一起學習,不僅便於他們交流探討、取長補短,還可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並由此產生競爭意識,可謂一舉多得。可兄弟倆卻感到身上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他們開始對學習產生了一些抵觸情緒,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初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兄弟倆的成績居然落到了全班中遊水平!劉洪英為此擔憂不已,但除了繼續命令督促外,她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
2002年4月的一個周六,劉洪英給3個孩子做完飯後,就蹬著一輛三輪車出門了。臨走時她說出去買菜,可兄弟倆一邊吃著飯,一邊覺得她的話不太對頭:家裏的經濟狀況十分緊張,她平時買菜很節省,怎麼可能突然騎著三輪車去菜市場呢?放下了碗筷後,兄弟倆就想去菜市場看個究竟,可他們在那裏轉了好幾圈,也沒有看到繼母的影子。
隨後,兄弟倆就在大街上溜達了起來。當他們走到了一個居民小區時,發現繼母一邊拿著毛巾擦汗,一邊吃力地蹬著三輪車,她身後的三輪車廂裏裝了整整8桶純淨水!兄弟倆的心立刻被震撼了:繼母當起了送水工!令兄弟倆意想不到的是,這是繼母運送的第三車水了。由於肩膀被水桶磨出了道道血印,每當汗水浸入時,劉洪英都會感到一陣鑽心的痛,所以她隻好拿毛巾墊著。更令兄弟倆意想不到的是,繼母已背著全家人當了3個多月的送水工。
當劉洪英吃力地舉起一桶水往肩上扛時,兄弟倆立即跑過去將水桶奪了下來:“媽,你這是在幹什麼呀?”見是兩個兒子,劉洪英大吃一驚,她慌忙解釋道:“我在家裏待著沒事,幫人送幾桶水,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掙些錢,何樂而不為呢?”兄弟倆哭著說:“媽,瞧您都累成什麼樣子了,這活兒別幹了!”劉洪英說:“那怎麼行啊,這是我找的工作,必須要幹!”兄弟倆心疼地說:“您一個人既要照顧家裏,還要兼職兩份工作,而且這麼累,您能吃得消嗎?還是別幹了,跟我們回家吧!”說完,兄弟倆就拉著繼母往家裏走。
劉洪英使勁拽住了兄弟倆,她含淚說道:“孩子們,媽媽知道你們心疼我,可咱們家的情況你們知道啊。你爸太辛苦了,一個人代好幾門課且不說,每晚備課都要到深夜。我必須要幫他減輕一些負擔,否則誰來供你們讀書呢?你們倆要是懂事的話,就對你爸保密吧。”兄弟倆淚眼汪汪地說:“媽,我們知道您的良苦用心。放心,我們兄弟倆一定會好好學習的,否則就辜負了您和爸爸。”說完,兄弟倆各自扛起一隻水桶,幫繼母將其送到用戶家。望著兩個已經懂事的兒子,劉洪英高興地流下了熱淚。
回到學校後,兄弟倆就發奮學習,並為自己製定了明確的學習目標。當學習遇到了阻力,當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時,他們就會想到繼母送水時揮汗如雨和父親挑燈夜戰的情景,這種情景時刻在鞭策他們努力奮進。工夫不負有心人,初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時,哥哥的成績全年級排名第二,弟弟則排名第八。兄弟倆終於實現了既定的目標,可繼母和父親又為他們製定了更高的目標任務:兩人的學習成績不僅都要在年級裏名列前茅,而且名次差距不能超過“5”。
在劉洪英夫婦看來,隻有學習成績在班級拔尖,並且不相上下,將來才能一起考上好大學。兄弟倆知道繼母和父親狠心的背後全是愛,便加倍努力學習。因此,在初二、初三的期末考試中,他們均實現了既定的目標。捆綁教育大顯成效,夫妻倆決定將這種教育方式進行到底,並決心送兄弟倆一起進重點高中乃至重點大學!
感恩繼母,寒門兄弟“捆綁”進清華
2004年9月,兄弟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慶八中。劉洪英夫婦覺得他們數理化成績特別突出,便鼓勵他們高考時報考理工類大學。繼母和父親的想法與自己不謀而合,兄弟倆決定在學好文科的基礎上,主攻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