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開辦父女學堂,差生女兒輕鬆考上北大(1 / 3)

女兒成績落後,父親不送女兒培優,卻在家辦起了隻有父女兩人的學校。周圍人紛紛質疑,女兒學習成績卻穩步提高,最終她以優異的成績步入北京大學。在隻有父女兩個人的學校裏,父親是怎樣把女兒送進北大的?

聰明女兒成績差,父親卻執意不送她培優

小楊從小就活潑聰明,對很多事物都充滿著好奇。母親覺得應該因勢利導,便建議丈夫說:“盡早送女兒上培優班吧,這樣她能提前掌握文化知識。”在武漢某學校當教師的父親卻說:“女兒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我們不要剝奪她享受快樂的權利。對女兒來說,現階段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任由她玩。”

母親不認可父親的意見,可父親的學校離家較近,因而有時間在家陪女兒一起玩,一起做各種各樣的遊戲。父親這樣做,就是想讓女兒在玩的過程中,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進而認知周圍的事物。

因為沒有參加培優,小楊上小學之後,成績確實比不上其他同學,有時成績竟然不及格。看著周圍其他人的孩子都獲得高分,母親開始抱怨:“女兒那麼聰明,要是讓她上培優班的話,成績至於這麼差嗎?”父親滿不在乎地說:“女兒的成績很正常啊,隻要她對學習產生興趣,並有主動學習精神,這就足夠了。”

然而,小楊成績很差,也沒有學習興趣,更別說主動學習了。父親發現了這一問題後,非但沒有采取補救措施,反而放任不管。當然,他的“放任”是有策略的。

小楊初識漢字詞,經常丟三落四,為了鞏固和提高她的識字水平,父親就常常陪她看電視。在看電視的時候,他同女兒進行識字比賽。比如,電視上播放一句歌詞“我們的大中國呀,好大一個家”,當這行字滾出後,父親就和她比賽誰先讀完屏幕上的字,看誰先挑出其中的錯別字。比賽進行時,父親都有意讓她先讀。

電視上有很多生字詞,小楊既不認識更不知其義,便問父親,父親對她說:“如果你不認識這些字詞,可以查字典啊。”

在父親的提示下,小楊每遇到生字就主動查字典。查了字典後,父親問:“剛才的字詞記住了嗎?”小楊點頭說:“我記住了。”父親再問:“怎麼證明你記住了呢?”小楊聽後,饒有興致地拿過筆和紙,在紙上將剛才學到的生字詞工整地寫了出來。久而久之,小楊就牢固地記住了所學字詞。

隨著社會發展和網絡的興起,不少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名詞應運而生。小楊對此很好奇,可這些新名詞在字典和辭海裏查找不到,於是父親就教她上網,讓她通過搜索引擎查知該字詞的確切含義。

在數學方麵,小楊最頭疼的是數數和加減乘除法的應用。老師再三講解學習要領,可她在做題時還是常常出錯。因此,每次上數學課,她都覺得特別難熬。

一天,為了培養她學習數學的興趣,父親特地帶她去長江大橋進行行走比賽。來到大橋邊,父親對她說:“看看我倆誰先走完長江大橋,然後算算各自走了多少步。”通過長江大橋時,父親自然比她走得快,步數也比她少。待她完全通過大橋後,父親先報出了自己的步數,接著問她:“你比我多走了多少步?我比你少走了多少步?我們兩個人加起來一共是多少步?我們再走一個來回又是多少步?”

小楊並不明白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問她,但她很想知道答案,便撿來一根小樹枝在地上算起來。很快,她就準確地向父親報出了答案。父親聽後頻頻點頭,然後笑著誇獎她說:“女兒的數學學得不錯啊,為什麼每次考試卻考不好呢?”

小楊低頭不語,父親開導她說:“我讓你過橋數步,就是檢驗你的數學成績。事實證明,你的數學成績很不錯。原來數學沒學好,是因為你對數學不感興趣,隻要有興趣,肯定能學好。”接著,他又引導女兒:“數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我們完全可以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啊,就像剛才那樣。”父親一下子解開了小楊心中的疙瘩,小楊臉上露出了陽光般的笑容。從此,她再也不對數學偏科了。

小楊的成績在一步步提高,但同班裏的尖子生相比,她還有很大的差距。母親經過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的同學都在課餘時間上培優班、奧數班或其他競賽班。了解這一情況後,她更加後悔沒早把女兒送進培優班,可父親立場堅定地說:“我反對培優,尤其反對把孩子寶貴的童年時光浪費在無休止的培優上!”母親很不理解,於是就同他爭執起來:“你一直在培養女兒的學習興趣,可是光培養興趣又有什麼用呢?別的同學都拿回好幾張獎狀了,我們的女兒拿到一張了嗎?女兒已差人一步,你還想讓她步步比人差啊?”

母親的話是事實,但父親覺得小楊的課業已夠繁多,再讓她上培優班的話,學習壓力會更大。因此,他堅決不同意送女兒培優。他始終認為,隻要培養女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精神,她的成績一定會提高。然而,有一件事他沒有料到:女兒的周圍盡是一些因為參加培優而學習得高分的同學,麵對這些同學,成績平平的女兒壓力頗大,她甚至對自己喪失了信心……

開設父女學堂,升學失利的女兒重拾自信

看著女兒整日心事沉重的樣子,父親心裏很著急,但他依然沒有送女兒上培優班。周圍不少人都勸他,父親卻說:“送孩子上培優班,也許能提高她的學習成績,但單純提高成績又有什麼用呢?我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不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台學習機器。”其實,父親也認為學習成績很重要,不過在他看來,綜合素質更加重要。

可問題是,在家長普遍讓孩子培優的形勢下,在學校普遍以成績論學生優劣的環境下,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呢?冥思苦想一番之後,父親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家辦一所隻有父女兩人的學校,父親為老師,女兒為學生。根據女兒數學和英語成績差的特點,為女兒製定一套學習計劃,在課餘時間實施。父親這樣做,是想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女兒對英語和數學產生興趣,進而提高她的學習成績。

父親把這所家庭學校命名為“益仁學校”。“益仁”,有“一個人”的意思,即一名學生;英文諧音easy,即“容易”的意思。他想從女兒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把愉快和容易放在第一位,把學習變成一件很“easy”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