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前後,中國互聯網、IT公司迅猛發展,攥著錢遍地找項目的風險投資商和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的startup(初起)公司從實踐中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從此人力資源走進大眾視野。世界仿佛一夜間恍然意識到,有能人就能成就好事,好的團隊能把hopeless做成,不行的團隊能把hopeful搞砸。
為中國平安公司做人力資源谘詢的麥肯錫公司的顧問曾說:“2000年年初中國內地一定會爆炒人力資源。”曆史證明了這個預言。
各個企業都開始重視人和人力資源管理,提倡公司是員工的家,同事是兄弟姐妹,激勵員工為企業盡忠盡孝盡責,似乎可以長久廝守。直到2003年聯想集團因戰略重組大裁員,第一次公開明確提出“企業不是員工的家”,是工作和產生效益的場所。員工付出勞動,恪盡職守,企業給予公平回報,而在情感上不應有過多瓜葛和糾纏,企業的目標是贏利,沒義務對員工負責一輩子。
更多的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如何看待企業裁員,員工應該如何對待離職時刻。
不愉快的離職難免產生離職恩怨,原因各種各樣,非常複雜,那麼如何麵對,如何正確處理才是理性的職場人呢?
我上班第一天,一名核心研發工程師找到我,提出辭職。
我的第一反應是“留住他”,我說:“我們第一次見麵,我還不知道你的名字你就要辭職?如果信任我,請告訴我你下一家公司的名字,我幫你分析,看你走得對不對。”他低下頭想了想,說:“如果你早來一個星期,我肯定不會走,但我現在得走了,因為一個星期前我答應這家公司了。”他告訴我他辭職的原因:同事Jane被辭退,理由是業績不佳,沒人給她解釋和心理撫慰, Jane情緒低落地回到座位,準備發告別郵件,竟發現自己的網關已斷,積累的怒氣找到發泄口,她氣憤地抄起電話向朋友哭訴,故意讓大辦公區的人都聽見。大家停下手裏的工作,向這邊張望,專注地聽她控訴,議論紛紛。
這時,外方HR負責人走來製止Jane,見Jane逆反心理強烈,聲音愈來愈大,而且情緒失控,HR情急之下扯斷了Jane的電話線,收走電話機。Jane挺身爭奪,邊哭邊喊:“你沒有權力這樣做,我要向董事會告你!”
“公司裏隔三差五就發生這樣的事情,看著心裏很不痛快,公司對員工不尊重,沒有愛,弄到最後員工都懷著仇恨離開,我不願為這樣的公司賣力,相似的噩夢不知什麼時候輪到我,還是我先找地兒走吧。不過,我估計以後這種事不會有了,因為你來了,公司找你來恐怕也有改變之意吧。”
某大型集團二級公司總經理被獵頭以非常優厚的條件挖走,總經理臨走時不惜氣力把將要交還的宿舍的所有吊頂捅破、牆紙撕毀。
這是位極有教養、溫文內斂、與世無爭的人,雖說老大不給他任何權力、隻當他是個擺設,但一人之下、數千人之上,地位、收入、待遇、名譽各方麵應有盡有,已是業內佼佼者,沒老大能有他這一切嗎?因為寧靜的外表下懷有遠大抱負,不得實現?那也不至於和諧相處的表象之下懷有這樣深的怨恨,這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絕大多數職場人有被動離職的經曆,共同感受是壓抑和沉重,包括早年間的*級CEO們。
幾位好朋友坐在熟門熟路的餐廳裏,沒心思吃飯,就為了多談談,聽他說說回家不能傾吐給家裏人的話。他不由得回憶起一樁樁一件件不容易辦但為公司拚命辦成了的事,為工作犧牲了多少和家人團聚的時光,付出這麼多心血和健康,今天,一句話說讓走就走了。大家沉默著。他的秘書眼圈紅了。
平常早上該出門上班時間到了,不忍去看牆上的掛鍾;遠遠望見匆忙進出寫字樓的人,心情沉重:我哪裏比他們差,為什麼我這樣不順利?這就是失業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