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強調晚清教案的文化衝突意義,在今天看來應該是有些問題。認為晚清基督教傳播過程中糾紛不斷,衝突連連,主要是由於文化上的阻礙,顯然不好解釋為什麼在基本文化因素並沒有根本改變的今天,基督教在中國農村卻會以驚人速度擴張。中國農民包容性極強的宗教觀念,往往會在實用的尺度麵前遮蔽了文化的衝突,所以,晚清教案的發生不大可能多是文化衝突所致,無論如何,教案的政治因素還是第一位的,不過,這種政治因素並不是(至少主要不是)我們某些主流曆史學家所力主的“反帝愛國主義”,而是清朝官方政策的直接和曲折的反映,至少,在庚子以前是如此。
洋教士的大胡子碰到了中國古老的發明--火藥,究竟為什麼發出火來其實還真的需要琢磨琢磨才是。
義和團“刀槍不入”之謎
1999年該紀念的事情似乎特別多,令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覺,但是有一個紀念是我們大家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忘記的,那就是“義和團運動”一百周年。似乎法定的紀念是在明年,其實那是運動失敗的日子(1900年),真正興盛是在1899年。近代中國發生許許多多的大事,要問哪一個對西方人影響最大?恐怕隻能是“義和團運動”。至少在當時,由於鬧義和團並且攻打外國使館的緣故,中國真正成了西方大小媒體加上平頭百姓關注的熱點。據說世界著名的記者愛倫堡小時候,曾經在學校裏組織“義和團”,手掄皮帶到處嚇唬人。
一百年前的這個時候,整個中國的北方都處於一種狂迷的狀態之中,村村有拳壇,家家練神拳,京津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紅布包頭、手持大刀的義和團拳民,連小腳女人都練起了“紅燈照”和“黑燈照”(據說紅燈照是少女練的,而黑燈照是成年婦人練的),跟男人一樣拋頭露麵。大家最熱衷的事情就是燒教堂,殺教民和洋教士,一時間,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血腥味。義和團那個時候要算是天底下最威風的人,可以橫著膀子走路,碰著朝廷大小的紅頂子藍頂子,都叫他們下馬下轎一邊站著,看著不順眼的,一把拉走就上神壇,三炷香一燒,如果黃表還不升起來,那麼這人的腦袋就可能要掉。
義和團能夠鬧起來,除了一些政治和社會因素外,恐怕最主要的就是他們號稱“刀槍不入”的神術。如果不是信了神術,中央(西太後老佛爺)不會支持,老百姓也不會跟著起哄,按現在的話來說,“刀槍不入”的神術,就是義和團的主打廣告。這種神術,一來現代科學不支持,有“封建迷信”之嫌,二來它們在洋人的槍炮麵前也沒頂事兒,三來也影響義和團的正麵形象,所以在建國以來林林總總的研究著述中,這種在實際的義和團中無所不在的神術竟然被避諱掉了。或者一筆帶過,甚至幹脆一句不提,史學“為賢者隱”的傳統功能在這裏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