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陳世美已經成為“負心漢”的代名詞一樣,秦香蓮伸冤,陳世美挨鍘也成了理所當然的社會常識,如果你跟某些戲迷老頭老太太說,這個戲可能還有其他的結局,陳世美沒有死,保不齊他們會跟你急。然而,事實上,《秦》劇還真的有一種演出本,裏麵並不存在我們現在公認的所謂常識,而是一種更為傳統社會所認可的大團圓結局,陳世美不僅得以保全首級,連官銜甚至駙馬身份都安然無恙,而且依然是秦香蓮的丈夫。說是秦香蓮告狀不成,一怒之下效木蘭從軍,立下不世戰功,挾功臣之勢,回來要求重審陳世美,在包公已經打了折餽鐵麵麵前,陳世美被判有罪,在將要被鍘的緊要關頭,結果反倒是秦香蓮和她的一雙兒女動了惻隱之心,最後的結局是在包公和王丞相的斡旋下,陳世美充分地賠情認錯,陳秦夫妻和好,一家團圓。其實,類似這種富貴忘妻的負心漢的故事,在傳統戲劇中非常之多,如《張協狀元》、《瀟湘雨》、《崔君瑞》、《王魁負桂英》等等,但是真的將負心漢鍘了的還真不多,最有名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處理負心漢的方式最為典型,那就是悄悄將鍘刀換成棒子,而且由被負的女人來打,纖纖玉手,舉著一根柴棒,縱下死力氣,在負心漢的屁股恐怕比搔癢也差不了多少--天下薄幸男子何其幸歟?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的話,就會發現,在傳統社會裏,用棒子而不是鍘刀對付負心漢才正常理。如果在真的《秦》劇設計的年代--依包拯來判斷,應該是宋朝,發生這麼一件案件,秦香蓮有著一雙兒女的丈夫因為她的緣故把腦袋丟在了鍘刀的那一邊,那麼以後的日子她將很難應付,即使看著《秦》劇大聲叫好的人們,真的在生活中,恐怕也很難與她相處。她的一雙兒女長大以後,更是無法麵對這樣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自己的母親恰是讓父親喪命的人,在一個父權社會裏,這樣的尷尬足以令人無法安身立命。如果讓金庸來處理這樣的素材,主人公不能不報殺父之仇,但又不可能報,那麼大概隻好讓他們自殺了。按傳統的倫理規則,陳世美固然該殺,但卻不應該出自秦香蓮之手,否則,“夫為妻綱”的夫權顏麵何存?
其實,如果我們看戲看得足夠的仔細,就會發現《秦》劇負心漢因負心而挨鍘,隻是一種表麵的邏輯,陳世美的被殺,實際另有其原因。細推起來,《秦》劇為陳世美開列的罪名有四:一、不忠--隱瞞了已有妻室的事實,有欺君之嫌;二、不孝--雙親棄養,親死不葬;三、不義--殺妻;四、不慈--滅子,等於更大的不孝。除此之外,還可以附帶一個“逼死韓琦”的罪過。這些罪名在一個正常的傳統社會裏,有些實際上是很難發生的,考中而作官的人,拋棄妻子倒是有可能,但自己的爹媽都不要了,卻基本上沒有這個可能性,科舉製度本身的程序和規則就排除了這種可能。作官的人爹媽死了,不守製三年,都會遭到言官的彈劾,從此再也別想出頭,更何況自己的爹媽死了而不去安葬。不是說作官的人個個孝順,但是為了堵別人的嘴(特別是政敵),他們裝樣子也得裝得像模像樣,相對於士紳而言,他們所承受的道德壓力顯然要比一般老百姓大得多,隻要他們還打算維持自己的身份地位,就不大可能去冒這種天下之大不韙。《秦》劇之所以將陳世美說得如此沒人味,近乎禽獸不如,一則為了激起民憤,二來則是為了給鍘陳世美尋找合法依據。顯然,從傳統社會的法律依據來講,作為一個高官,僅憑殺妻一條,似乎沒有必死的道理,就是山鄉窮壤,一介莽夫打死了老婆,真正抵命的也不多。所以如果沒有另外三條罪狀,秦香蓮未必會那麼理直氣壯,包老爺的龍頭鍘也未必能挨得上陳駙馬的脖子。也就是說,盡管秦香蓮冤出大天來,如果不給陳世美加上另外三頂大帽子,那麼包公的鍘刀也隻好望著陳駙馬的脖子興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