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隨便翻書,見到一則明太祖朱元璋對國子監下的敕諭,屬於那種朱皇帝口授,翰林學士筆錄的,很是原汁原味,其中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今後學規嚴謹,若有無籍之徒,敢有似前貼沒頭帖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貼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嗬,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將那犯人淩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發往煙瘴地麵。欽此!”不言而喻,朱皇帝在口授這則敕諭時,有點肝火上躥。當然,這有原因的。我們知道,元代對科舉和官學一向漫不經心,又經過元末清初的戰亂,朱元璋登基以後,人才奇缺,因此,不得不靠設在京師的國家學校國子監來應急,從國子監每年培養的學生,一出來就派下去作官。但是有任國子監的祭酒(校長)不知怎麼有點窩囊,壓不住茬,學校秩序未免有點亂,於是就惹起了事必躬親的朱皇帝的雷霆之怒,撤掉了校長,同時發布這道殺氣騰騰的諭令,刻在石碑上,立於國子監的醒目處。朱元璋龍顏大怒不希罕,實際上,此人做了皇帝之後,經常怒氣衝天,動輒殺人。希罕的是他身為皇帝,對“沒頭帖子”即大小字報的態度,真是叫恨得要將“龍牙”咬碎,寫大小字報的人,一旦被抓住了,不僅本人要淩遲處死(將人活活割碎,是古代最重的一種刑法),而且還要全家抄沒,發配煙瘴地麵。
雖說對私下寫“沒頭帖子”痛恨不已,但這位朱皇帝卻鼓勵學生們打小報告,凡是打小報告的,說是要賞“大銀兩個”。所謂的“大銀”大概就是銀元寶,25兩一個,明初百物都賤,一縣令據說一年俸祿也不過30兩左右,大銀兩個估計買房置地都夠了。朱皇帝不僅鼓勵人們檢舉揭發“現行犯”,對於已經過去的“曆史反革命”,如果有人樂意出首,“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真是皇恩浩蕩。按說,小報告跟大小字報一樣,都屬於拿不上台麵的行為,可是它們的命運在皇帝那裏卻恰好相反,一個上天,一個人地,甚至還要利用一個打擊另一個。其實,幾乎所有的統治都喜歡小報告,隻不過像朱元璋這樣赤裸裸地講出來的,還不多見。當年韓非子給肉食者們出招,教他們如何如何玩弄權術,引得秦始皇仰慕不已,恨不得馬上見到此人,招數中就有“小報告”一項。秦以後的統治者雖然逐漸地開始獨尊儒術,但對於韓非子的招數其實並沒有置諸腦後,嘴上雖然未必認賬,但實際上都在鼓勵告密。最凶的武則天,用這個辦法讓大部分不滿意她“牝雞司晨”的人都掉了腦袋或者閉了嘴。
但是總體來說,皇帝們鼓勵歸鼓勵,可成績並不好,尤其是士人對此大多不感興趣,對於讀書人而言,這種行為不僅失德,而且大大的有失身份。雖然每朝每代總免不了有那麼幾個敗類,但不到萬不得已,或者利益極大,是沒有士人敢於輕易一試的,因為如果一旦事情敗露,那麼將遭到全體士子的唾棄,不僅再也沒人跟他詩酒唱和,連子孫後代都無法見人。正因為如此,盡管朱家皇帝公開鼓勵告密,還是得依靠專門的特務機關東西廠和錦衣衛來刺探臣子的情況。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大字報和小報告卻一並成為群眾鬥爭的工具。每當有運動的時候,大小字報就會紛紛出籠,按運動的階段和鬥爭的需要,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開始是暴露揭發問題,然後是大規模批判,最後則勝利凱旋。一般在組織和骨幹的正確指引下,都能收發自如,穩準狠地打擊那些本該打擊的對象。當然偶爾也有失控的時候,將“本質很好”,但“生活作風”有點問題的好幹部的那點尷尬事露了出來,不過好在基本上都能及時補救,不至於幹擾鬥爭大方向。隻有在文革這種過於龐大、群眾發動過於徹底、持續時間又過長的運動裏,大小字報大規模地碰傷了一大批從前一向布置和指導群眾運動的人,而且將他們的隱私統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至於才變得不可愛起來。其實,就是在這場持續十年的運動中,大小字報也基本上是沿著運動的方向向前碼字的,按一句革命的行話,就是說大節還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