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節自成一派的張五常經濟學(1 / 2)

張五常教授是經濟學曆史上使經濟學成為實證科學(empiricalscience)的幾個關鍵人物之一,他不僅主張解釋現象的理論(科學),必然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而且在不能作可控實驗的情況下,發展起一套使經濟學成為實證科學的科學方法。

大約四年以前,記不清是何月何日了,王玉霞教授無端從大連打來電話,要我當天飛往廣州,與她一起去見張五常教授。其時,我已讀過張五常教授的不少著作,但與張教授本人素昧平生,如此前往,豈不唐突?一位長輩對我說,你唐突又不是頭一次,再唐突一次又何妨?就這樣,當天(現在忘了是上午還是下午)到了廣州,兆豐到機場來接,入住白天鵝。接下來是一段尷尬的時間,雖然跟著兆豐他們一起聽張五常教授談笑風生,卻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子夜過後,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王玉霞教授拿走我幾篇文章以後不久,又來告訴我,張教授看過了,要我去他的房間一敘。談話持續到淩晨3點多,內容是新製度經濟學最初階段的一些往事。其間,張五常教授不時開懷大笑,他和我把房間酒櫃裏的紅酒全部喝光。第二天,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張五常教授突然打手勢止住大夥兒的談話,告訴我,以前的電報稿文字是最簡練的,因為冗長的代價昂貴。我明白這一段話的寓意,他昨晚看過我的文章後已發現症結所在,他在指點我,要寫明白簡練的文章。可是,要怎樣才能寫得明白簡練呢?我沒有問出聲,但張五常教授看出了我的困惑,他說,不想通透,寫出來,又晦澀又冗長。可觀察的明白簡練的文字,原來是不可觀察的通透想法的體現。不禁想起孟子一句話:“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於是對老人家會心一笑,他起座而去。

這是我認識張五常教授的經過。從此以後,每年有多次機會,得張五常教授耳提麵命。去白天鵝見張五常教授的時候,我是懵懵懂懂的經濟學青年,可那次談話以後不久,我就有了一種開竅的感覺,文章也變得清晰簡練,可以待價而沽了。不想通透,就表達不清,問題是,不是沉思冥想,就可以通而透之。回顧自己從懵懵懂懂到開竅的過程,是從張五常教授那裏習得了一種思考的方法。1982年回港以前,張五常教授在美國就讀和任教期間的學術建樹已廣為人知;奇哉怪也,1982年回港以後,是張五常教授的學術巔峰期,反而不如1982年回港以前被學界重視。張五常教授是一個很傳統的經濟學家,但1982年回港以後卻發展出自成一派的張五常經濟學。張五常經濟學就是建基於一種獨特的有助於將問題想得通透的思考方法。今年(2005年)是張五常教授的70華誕,不曾程門立雪,得大師教誨,就讓我把老人家教我的思考方法寫成一文,作為生日禮物吧。除了思考方法,我還從張五常教授那裏習得了一種態度,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張五常教授的三卷本《經濟解釋》,第一卷為《科學說需求》,第一節為“科學的方法”,在這一節中,他指出一種理論作為科學要具有的一種性質,即可以解釋現象的理論(科學),必然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可以說,所有實證科學的主旨,是要創立一些可能被事實推翻的句子或言論來作推測的。換言之,科學不是求對,也不是求錯,科學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實推翻,可能被事實推翻而沒有被推翻,就算被證實了(confirmed)。”由此觀之,至少有五種理論不算做科學(可以解釋現象的理論),這就是套套邏輯,模糊不清的理論,前後相互矛盾的(inconsistent)理論,驗證其含意的現象並非事實的理論,推測發生的現象沒有限製的理論,因為這五類理論都沒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實證科學的這種性質(即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決定了它才是可發展或可積累的認識,為此,張五常教授指出:“世界上有真理,但沒有不可以被更佳理論代替的理論。科學的進步,不是因為對的理論代替了錯的理論,而是因為較有廣泛解釋能力的,代替了較狹窄的。”認識是逐步積累的,被事實一次又一次地推翻,可以解釋現象的理論(科學)逐步一般化,解釋力趨於廣泛。

在我個人有限的閱讀中,《經濟解釋》是唯一一本一開始就用一章篇幅討論科學性質的經濟學著述。張五常教授所作的解釋是:“我以‘科學的方法’置於本書之首,長章大論,倒不是因為這學問對本書有什麼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往往大談仁義道德,缺乏科學精神,對科學辨證的本質有根深蒂固的誤解。”其實,何止是中國人,在經濟學200年的曆史中,對經濟學如何成為實證科學存在根深蒂固誤解的經濟學家占絕大多數。他們重視科學之貌,即科學的形式化,因而導致了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濫用,卻不管科學之實(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張五常教授是經濟學曆史上使經濟學成為實證科學的幾個關鍵人物之一,他不僅主張解釋現象的理論(科學),必然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而且在不能作可控實驗的情況下,發展起一套使經濟學成為實證科學的科學方法。張五常教授在《離群之馬》這本文集中有一段這樣寫道:“在弗裏德曼及他的芝加哥學派之前,傳統的經濟學不重視解釋。可幸運的是,不重視解釋的傳統,倒遺留下來一部分足以解釋世事的理論基礎。我選出這一部分,加以修改、補充,然後盡量簡化,以實例示之。”這就是前文中所說的,張五常教授作為一個很傳統的經濟學家,1982年回港以後卻發展出自成一派的張五常經濟學,代表作就是《科學說需求》。張五常經濟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堅持理論必然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這裏且舉一例。在《經濟解釋》第五章,他這樣闡述需求定律:需求定律(thelawofdemand)是說任何物品的價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古往今來,何時何地,不能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