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引而去之:引,引導、帶領的意思。《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座。”去,離去、離開。引而去之,指率領部隊偽裝退去。
[14]令敵半出而擊之:令,使。此句張預注曰:“敵若來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銳卒攻之,必獲利焉。”
[15]必盈之以待敵:一定要動用充足的兵力堵塞隘口,來對付來犯的敵軍。杜佑注雲:“以兵陳滿隘形,欲使敵不得進退也。”盈,滿、充實的意思。
[16]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此言在“隘”形地域,敵人如果已先我占領,並用重兵把守住了隘口,我方就不可順隨敵意去攻打;如果敵人還未用重兵扼守隘口,我軍就應該全力進攻,去爭奪險阻之利。從,順從、隨從,這裏指發起進攻。
[17]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意謂在險阻之地,我軍應當搶先占據地高向陽的要害之處以待敵軍,爭取主動。張預注:“平陸之地,尚宜先居,況險厄之所,豈可以致於人?故先處高陽,以佚待勞,則勝矣。”
[18]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張預注:“若敵已居此地,宜速引去,不可與戰。”甚是。
[19]遠形者:這裏特指敵我營壘距離甚遠。陳皞注曰:“與敵壘相遠。”
[20]勢均:孟氏注、張預注皆謂“兵勢”相均,杜佑注則謂“地勢”相均。於文義都講得通,但由於此篇是就“地形”立論,所以杜說似乎更為在理。即敵我雙方所處地理條件均等。
[21]難以挑戰:此言由於地遠勢均,近敵挑戰則勞師疲軍,所以稱之為“難”。挑戰,挑動敵人出戰。
[22]地之道也:意為上述六者是將帥指揮作戰時利用地形的基本原則。道,原則、規律。
[23]將之至任:指將帥所應擔負的重大責任。至,最、極的意思。《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故兵有走者[1],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2],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3];卒強吏弱,曰弛[4];吏強卒弱,曰陷[5];大吏怒而不服[6],遇敵懟而自戰[7],將不知其能,曰崩[8];將弱不嚴[9],教道不明[10],吏卒無常[11],陳兵縱橫[12],曰亂[13];將不能料敵[14],以少合[15]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16],曰北[17]。凡此六者,敗之道也[18];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釋”
[1]兵有走者:兵,這裏指敗軍。走,與以下“弛、陷、崩、亂、北”,共為“六敗”之名,賈林注:“皆敗壞大小變易之名也。”
[2]非天之災:意謂導致用兵“六敗”的原因,不在於天然的災難。
[3]走:跑、奔,這裏指軍隊敗逃。
[4]弛:渙散、鬆懈的意思。這裏指將吏軟弱無能,隊伍渙散難製。張預注:“士卒豪悍,將吏懦弱,不能統轄約束,故軍政弛壞。”
[5]陷:陷沒。此言將吏雖勇強,但士卒沒有戰鬥力,遇敵,將吏不得不孤身奮戰,力不能支,最終陷於敗沒。王皙注:“為下所陷。”
[6]大吏怒而不服:曹操注:“大吏,小將也。”此句意謂偏裨將佐恚怒,不肯服從主將的命令。
[7]遇敵懟而自戰:意為恚怒憤懣的“大吏”,遇敵心懷怨憤,擅自出陣作戰。懟,《爾雅》:“怨也。”
[8]崩:土崩瓦解,形容全軍潰敗。明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如山之崩墜。”
[9]將弱不嚴:指將帥懦弱無能,毫無威嚴可以製下。
[10]教道不明:指治軍缺乏法度,軍隊管理不善。張預注:“教道不明,謂教閱無古法也。”教道,指訓練、教育之法度。
[11]吏卒無常:無常,指沒有法紀、常規,軍中上下關係處於失常無序狀態。
[12]陳兵縱橫:指布兵列陣雜亂無章。杜牧注:“引兵出陳,或縱或橫,皆自亂之也。”“陳”,古“陣”字。
[13]亂:隊伍混亂。
[14]料敵:指分析(研究)敵情。
[15]合:指兩軍交戰。
[16]選鋒:由勇敢善戰的士卒精選組織而成的先鋒部隊。《尉繚子·戰威》:“武士不選,則眾不強。”戰國期間,齊國的技擊,魏國的武卒,秦國的銳士,都是當時各國的選鋒部隊。
[17]北:敗北。《荀子·議兵》雲:“遇敵處戰則必北”,楊倞注:“以敗走為北也。”
[18]凡此六者,敗之道也:陳皞注:“一曰不量眾寡,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於訓練,四曰非理興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擇驍果,此名六敗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1]。料敵製勝[2],計險厄遠近[3],上將[4]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5],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6],主[7]曰無戰,必戰可也[8];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9]。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10],而利合於主[11],國之寶也[12]。
“注釋”
[1]地形者,兵之助也:指地形的審用,是用兵作戰的重要輔助條件。按:這是孫子軍事地理思想的根本原則。助,輔助、輔佐。
[2]料敵製勝:指正確地分析判斷敵人虛實強弱情況以奪取勝利。
[3]計險厄遠近:指考察地形的險厄,計算道路的遠近。
[4]上將:賢能、高明之將。《呂氏春秋·簡選》:“令能將將之。”高誘注:“能將,上將。”陳奇猷《校釋》雲:“上將,猶言上乘之將,亦即賢能之將。”
[5]知此而用戰者必勝:知此,指懂得上述道理。用,為、由、以的意思。用戰,指揮作戰。張預注:“既知敵情,又知地利,以戰則勝。”
[6]戰道必勝:戰道,作戰具備的各種條件,引申為戰爭的一般指導規律。戰道必勝,是根據戰爭規律分析,具備了必勝的把握。
[7]主:指君主、國君。杜牧注:“主者,君也。”
[8]必戰可也:言可自行決斷與敵開戰,無須聽從君命。
[9]無戰可也:猶言拒絕君命,不同敵人交戰。
[10]唯人是保:人,百姓、民眾。保,保全。此句意謂對個人的進退處置,榮辱得失在所不計,隻求保全民眾。
[11]利合於主:指符合、滿足國君的利益。合,此為適合、符合的意思。
[12]國之寶也:猶言國家的寶貴財富。杜牧注:“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避違命之罪,如此之將,國之珍寶,言其少得也。”
視[1]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2];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3],亂而不能治[4],譬若驕子,不可用也[5]。
“注釋”
[1]視:看待、對待的意思。《左傳·成公三年》:“賈人如晉,荀善視之。”
[2]深谿:谿,同“溪”,山澗河溝。深谿,極深的溪澗,這裏喻危險地帶。
[3]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指隻知厚待而不能使用,隻知溺愛而不重教育。厚,厚養、厚待。令,這裏是教育的意思,梅堯臣注為“愛寵而不教”。
[4]亂而不能治:指士卒放縱不羈而不能加以約束懲治。治,治理,這裏有懲處的意思。《史記·李斯列傳》:“趙高治斯,榜掠千餘。”
[5]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張預注:“恩不可以專用,罰不可以獨行,專用恩則卒如驕子而不能使。”甚是。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1];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2]。故知兵者[3],動而不迷[4],舉而不窮[5]。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6]。
“注釋”
[1]勝之半也:意謂勝利或失敗的可能性各占一半,即沒有必勝的把握。曹操、李筌等均注:“未可知也。”
[2]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此言如果不知道地形不適宜於作戰,得不到地形之助,則能否取勝同樣也無把握。梅堯臣注:“知彼知己而不知地形,亦或不勝。”
[3]知兵者:通曉用兵打仗之道的人。
[4]動而不迷:行動起來從不迷惑,含有不盲動的意思。迷,迷惑、困惑。
[5]舉而不窮:舉,行動。窮,困窘、困厄的意思。《論語·衛靈公》:“君子亦有窮乎?”此句意為所采取的作戰措施因敵製宜,變化無窮。梅堯臣注:“無所不知,則動不迷暗,舉不困窮也。”
[6]勝乃不窮:指勝利永遠不會有窮盡。
“譯文”
孫子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六種。凡是我們可以去,敵人也可以來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應搶先占領開闊向陽的高地,保持糧草補給線的暢通,這樣對敵作戰就有利。凡是可以前進,難以返回的地域,稱做“掛”;在“掛”形地域上,假如敵人沒有防備,我們可以突然出擊戰勝他們;倘若敵人已有防備,我們出擊就不能取勝,而且難以回師,這就不利被動了。凡是我軍前出不利,敵人前出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敵人雖然以利相誘,我們也不要出擊,而應該率軍假裝退卻,誘使敵人前出一半時再回師反擊,這樣就有利主動。在“隘”形地域上,我們應該先敵占領,並用重兵封鎖隘口,以等待敵人的進犯;如果敵人已先占據了隘口,並用重兵把守,我們就不要去攻擊;如果敵人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那麼就可以進攻。在“險”形地域上,如果我軍先敵占領,就必須控製開闊向陽的高地,以等待敵人來犯;如果敵人先我占領,就應該率軍撤離,不要去攻打它。在“遠”形地域上,敵我雙方勢均力敵,就不宜去挑戰,勉強求戰,就非常不利被動。以上六點,是利用地形的原則。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
軍隊打敗仗有“走”、“弛”、“陷”、“崩”、“亂”、“北”六種情況。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由於天地自然的災害,而是將帥自身的過錯。在勢均力敵情況下,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做“走”。士卒強悍,將吏懦弱而造成敗北的,叫做“弛”。將帥強悍,士卒懦弱而潰敗的,叫做“陷”。偏將怨懟而不服從命令,遇到敵人憤然擅自出戰,主將又不了解他們的能力,因而失敗的,叫做“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訓練教育沒有章法,官兵關係混亂緊張,列兵布陣雜亂無常,因此而致敗的,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作戰又沒有精銳的先鋒突擊部隊,因而落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均是導致作戰失敗的原因。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之所在,不可不認真加以考察研究。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積極掌握主動,考察地形險厄,計算道路遠近,這些都是賢能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能夠勝利;不了解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失敗,所以,根據戰爭規律進行分析,有著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不打,堅持去打也是可以的;根據戰爭規律進行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一定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進不謀求戰勝的名聲,退不回避違命的罪責,隻求保全民眾,而有利於國君的大業,這樣的將帥,乃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對待士卒就像對待嬰兒一樣,那麼士卒就可以同他共赴患難;對待士卒就像對待愛子一樣,那麼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對士卒厚待而不能使用,溺愛而不能教育,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嬌慣的子女一樣,是不可以用來同敵作戰的。
隻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而不了解敵人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隻有一半;隻了解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隊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隻有一半;既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隊能夠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可能性仍然隻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一旦行動起來就不會迷惑,他的作戰方法變化無窮而不致困窘。所以說,了解對方,了解自己,爭取勝利也就不會有危險。既懂得天時,又懂得地利,克敵製勝就會永無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