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膽識靠見識(1 / 1)

在浙江,有這樣一個說法,義烏的知名度是靠一個“小”字,衣食住行的小商品應有盡有;而溫州和台州,靠的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然而,整個浙商的崛起靠的是膽識背後的真知灼見。

正如丁磊所說:“膽識是有所作為的浙江人擁有的素質。很難想象,如果缺乏了膽識,浙江人還能夠不斷創新和不斷超越。”

浙商的身上,雖然充滿了“敢為天下先”的品質,可是他們不是瞎撞亂闖,而是以自身的知識和經驗作為後盾,他們憑借著高屋建瓴的遠見與卓識,憑借著果敢迅猛的精神,付諸了實踐才收獲成績的。

在創業的過程中,浙商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敢想敢幹的同時善於思考與斟酌。

宗慶後出生於西子湖畔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給他取了一個頗有意味的名字:宗慶後,即宗家有後,可喜可慶。

因為當時家裏的條件不好,宗慶後初中畢業後,獨自到舟山去打工。到了舟山開始從事圍海造田的工作。

有一年春天,教育局組建了一個經銷部,需要一個經理。會議就是為“點將”而開,可是卻無人應諾。與其說是肥缺,不如說是受罪:錢無一文,卻要求當年創利四萬元!既然成立了,總得有人管呀。

最後,經理的職位陰差陽錯地落到了宗慶後身上。

宗慶後說:“好了,我幹!保證當年創利四萬元。”在場的人都被他平緩而又堅定的聲音震動了。

大家都覺得平時他是一個謹言慎行的人。難道他瘋了?錢還會從樹上長出來?真是癡心妄想。

宗慶後清楚光靠一腔熱血是不能實現目標的,需要有準備與合理的判斷,用別人的經驗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如果隻靠一味地盲幹,那就等同“自焚”,但他知道自己需要一片施展的天空。40年來,自己一直都被命運牽著鼻子走。如今,機會向自己走來,不能再讓它擦肩而過,要把一切都壓上去,與它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

誰都沒有想到——包括宗慶後自己,當他這位經理兼三輪車夫、裝卸工、業務員每天“驅車”為別人代銷產品時,正是他走向輝煌的開始。

浙江人與生俱來的堅毅品質和開拓精神,在他們的商業活動中顯露無遺。在他們經商的過程中,在魄力和膽量的背後,有著真知灼見的互相支撐和兩者的相輔相成,正是具備了這樣的魄力,他們的成功才有所保障。

一位台州的企業家講道:“有勇無謀、有謀無勇都是商家大忌,隻有兩者兼備,才是有膽識的表現。”

現任杉杉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的鄭永剛是中國服裝協會副理事長,持有本公司股票20250股。

當時他接手寧波甬港服裝廠時,廠裏的員工還不到300人,不但沒有營業額,反而還有很多外債。然而,今天的衫衫集團已經成為服裝行業的領頭羊。

在當時,服裝廠雖然有先進的設備,但隻是給國外的一些企業做加工生產,根本沒有自主品牌。在鄭永剛的帶領下,他為工廠注冊了“杉衫”這個服裝品牌。資金不到位,他就借錢在全國各地做廣告。在別人眼裏,他這是在用錢打水漂。然而,熟諳市場經濟的鄭永剛則不是這樣認為,他明白自己並不是靠一時的膽量在誤打誤撞,而是憑借的經驗與見識在實踐“無形資產經營理念”、“構建全國最大的服裝市場銷售體係”、“全麵導入企業形象識別係統”等經營理念。由原來的製造改為創造,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企業文化。最終,他的公司成為中國服裝業第一家上市公司,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他還把總部從寧波遷至上海。

在財經作家吳曉波看來,浙商的成功、浙江各個地區的發展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他們主要是善於抓住改革開放的時機,依靠敢闖敢拚背後的真知灼見而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分清了什麼是“勇敢”,什麼是“無知”。

勇敢和無知的界限往往就在一線之間,個人對生意的眼光不同,才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

“有膽無識乃為魯莽,有識無膽謂之怯懦。”浙江商人認為,做生意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在有冒險精神的前提下,主張穩重決策的同時,還必須有真知灼見作為保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