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月,徒弟疑惑地問師傅:“你為什麼處處為我辯解?”師傅頓了頓道:“凡事都有兩麵性,就如同出門,如果向左走是一死胡同,向右走也許能走出陽光大道。無論我說什麼,都是為了顧客滿意,更是為了鼓勵你,激勵你,教育你!”從此以後,徒弟不僅鑽研技術,使技術精益求精,為人處事更遊刃有餘,生意蒸蒸日上!
師傅幾句話化解了顧客的不滿,溫暖了徒弟的心。無論他說什麼,關鍵在於他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要,梳理了人際關係。我想無論你在哪兒,無論對誰,盡量多地給你以外的人多一些愉悅和滿足,給你的朋友和下屬製造一些寬鬆的環境,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如果你向左走不通,請向右走!不要常常指責或輕視別人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與人共存的,你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將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你覺得別人無足輕重,別人也會對你的事情漠不關心。
很奇怪,我們對自己過錯的審視,往往不如看待別人所犯的過錯那麼嚴重。正如德國神學家肯比斯所言:“我們很少用同樣的天平去衡量鄰居。”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對導致過錯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以至於我們對於別人的過錯不能原諒,對於自己的過錯就比較容易原諒,從而使我們常把注意力集中於人家的過錯上。即使我們有時不得不正視自己的過錯,也總覺得它們是可以寬恕的,這是因為,無論我們自己是好是壞,我們隻能容忍自己。
可是輪到評判他人時,就完全不同了。我們會用另外一副眼光去品評他們,往往使旁人體無完膚,一點也不留情麵。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假使我們發現旁人說謊,我們的譴責是何等嚴酷啊,可是,我們有哪個人能說自己從沒說過一次謊,也許還不止100次呢。
一個夏天的早晨,一個自認為有修行的人跟著穆罕默德到清真寺去做晨禱。回來的路上,他們看見了許多人正在睡覺——有在大街上睡覺的、有在屋子裏睡覺的。看到這些睡得非常香甜的人,那位自以為有修行的人非常自大地對穆罕默德說:“災難會降臨到這些罪人的頭上,他們竟敢不做晨禱而睡懶覺……”麵對這個昨天早晨還睡懶覺今天就譴責睡懶覺的人,穆罕默德平靜地說:“你回去吧,我得再回清真寺做晨禱,因為你的緣故,我的晨禱白白浪費了。至於你,記住永遠不要再來清真寺了,你還是和那些人一樣睡覺的好,至少他們不是罪人,而你已經是
了,你的禱告隻做了一件事……給了你譴責他人的資本。”
許多人都習慣這樣想這樣做了:昨天自己還是個平民,今天有出息了,就會瞧不起平民;早晨買東西排隊時還加塞,下午自己排隊了就會指責前麵加塞的人……這是一種特殊的淺薄,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淺薄。治愈的辦法非常簡單,想一想自己的過去!
人性中摻雜著偉大與渺小、善與惡、崇高與卑微。我們彼此都差不多。也許有些人性格較強,機會較多,因此可以更自由地表現天性,但在骨子裏,人性是相似的。就以我個人來說,我絕不比大多數人更好或更壞,假使要我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舉動,以及腦海中的每一個意念都記錄下來,世人一定會驚訝我是墮落敗壞的魔鬼了。明白了以上道理,會使我們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一樣。既然責己不必太嚴,對於他人的過錯,即使是名聞天下的賢達,也可以帶幾分幽默感的。
不要自作聰明,以為自己比別人總多一點智慧,自以為是的人永遠都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謙虛一點,聽聽別人的意見,肯定會讓對方感到滿意,這樣,你就有機會影響對方了。
在一架由紐約起飛的班機上,一名中年白人婦女被安排坐在一名黑人旁邊。她對身邊的黑人怒目而視,黑人則用微笑回應了她的不友善。於是白人婦女氣勢洶洶地把空姐叫來。“請問有什麼問題嗎?”空姐微笑著問道。
“你們把我安排坐在這裏,我受不了坐在這種令人倒黴的人旁邊,再給我找個位置!”幾分鍾後,空姐回來了。她說:“女士,很抱歉,經濟艙已經客滿了,不過在頭等艙還有一個空位。”不等白人女士說話,空姐接著說:“在這種情況下將乘客提升到頭等艙,的確是我們從未遇到的情況,但是我已經獲得機長的特別許可。”空姐繼續說,“機長考慮到這個特殊的情況,他認為要一名乘客和這麼令人討厭的人同坐,真是太不合情理了。”空姐轉向那名黑人,“因此,如果您不介意的話,我們已經準備好頭等艙的位子了,請您移駕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