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做人成功的良好交際習慣(7)(1 / 3)

周圍的乘客這時都報以熱烈的鼓掌,那名黑人在一片掌聲中揮著手走向了頭等艙。

不要人雲亦雲

遇事,能從自己的頭腦中濾出個是非曲直,有個果斷的認定,並在眾人麵前表現出自己自信的風格和特有的方式,這種人格是讓人稱讚的。生活中不少人慨歎:做人難,難做人。自然,優柔寡斷,沒有自己的主見,缺乏自信的人,遇到事情就不能果斷地做出評判,人雲亦雲,有時還擔心“轉”得不夠快,老是跟在別人後麵做戲,活得可真夠累的。這種“牆頭草”式的俗人,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也反映出他們人格的一大缺陷。

但許多人卻往往有著濃重的從眾心理,表現為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麵,邯鄲學步,亦步亦趨,隨大流,缺乏個性和自信。他們就像牆頭上的草隨風倒,又像失根的蘭花,追逐的浮萍,飛舞的秋蓮,或因風四散的蒲公英。

有一則故事說: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隻有許衡一個人不為所動。這時候有人就問他:“為什麼你不摘梨呢?”許衡就說了:“不是自己的梨,怎麼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麼亂,管它是誰的梨。”許衡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隨時隨地都會麵臨選擇。做人如果不想不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永遠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麵走,就必須有自己的主見。許衡的做法乍看是迂腐,實則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做人準則。人生有多少機會,就會麵臨多少誘惑。麵對誘惑不動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到的。這是一種難得的定力,沒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沒有一種良好的心態,沒有高超的做人修養,是很難堅持的。

人這一生,可以沒有權,可以沒有錢,但就是不可以沒有主見。印度

大詩人泰戈爾講過一個關於沒有主見的寓言,很有哲理:一個老人帶著孫子去集市賣驢。一路上,開始時孫子騎驢,爺爺在地上走,有人指責孫子不孝;爺孫二人立刻調換了位置,結果又有人指責老頭虐待孩子;於是二人都騎上了驢,一位老太太看到後又為驢鳴不平,說他們不顧驢的死活;最後爺孫二人都下了驢,徒步跟驢走,不久又聽到有人譏笑:看!一定是兩個傻瓜,不然為什麼放著現成的驢不騎呢?爺爺聽罷,歎口氣說: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咱倆抬著驢走,可這樣一來,豈不更讓人笑掉大牙?

古代有“鸚鵡學舌”的典故,其中學舌的原意是模仿別人說話。鸚鵡嘴比喻的是自己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就跟著別人也說什麼。後來,比喻有的人就像鸚鵡學人說話那樣,呆頭呆腦地照本宣科,人雲亦雲。宋朝釋道原在《景德傳燈錄》中說,禪宗慧海禪師有一天不讓他的弟子念經,小和尚們好奇地問道:“老師,您為什麼不讓我們誦經呢?”禪師回答說:“你們誦經就像鸚鵡一樣,鸚鵡隻學人的話語腔調,卻不能領會人話語中的含義。佛經傳達著佛的旨意,你們誦經的時候不領會佛的意境,而隻是口上朗朗上口,這是學著說佛經話,並不上心呀。”

鸚鵡可愛,是因為鸚鵡沒有自己的思維,唇舌卻非同凡響;人若是沒有自己的主見,隻有鸚鵡嘴似的非同凡響的唇舌,那還叫人嗎?比如你身為一個部門主管,在聽候老板用語言安排任何任務時,你先是聽他耳提麵命,接著照本宣科地向下屬傳達他的指令,無奈你根本沒有領悟他所言的精神實質,結果鬼使神差地把好端端的話給傳變了。

為什麼好好的人非要跟鸚鵡似的學人說話呢?也許膽小求穩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因為膽子小,自然怕擔事,更怕擔責任,隻求自己能四平八穩地當一個老好人。要是這樣不說話也就罷了,問題是還有一怕——怕因為不說話而遭人冷落,於是就不得不張嘴說說話。說話說什麼話呢?張三傳了個絕對新聞,李四報了個最新消息,後麵還有王五、馬六尚未知曉,跟著傳吧,反正有“原版”可證,傳者不用承擔什麼責任。鸚鵡嘴在平常就喜歡唧唧喳喳,沒事“說著樂”。但對他人而言,就是說得越多,人家越覺得犯困。如果鸚鵡學舌、人雲亦雲地把一個消息說了好多遍,那麼這個消息即使再驚奇,也會變得毫無光彩、平淡無味。

但凡鸚鵡嘴者腦細胞組織儲存的盡是聲像的條件反射,這和人類所倡導的獨立思維相去甚遠。太多的人吃過禍從口出的虧,這種教訓足以讓一些人誠惶誠恐地管好自己的嘴,別人沒做過的事莫做,別人沒說過的話莫說,逢人遇事隻當自己從著眾人鸚鵡學舌、人雲亦雲,充當傳達者、跟呼口號者,隻要道德猶在,精神與意誌的淪喪算不了什麼。這類人看似管好了自己的嘴,實質上隻能算是一隻比鸚鵡肥碩,卻無觀賞價值的無聊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