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1 / 2)

高太後忍不住輕輕皺眉,用略帶責怪的口吻道:“官家亦是已為人父了,遇事須要沉得住氣。”趙頊在熙寧六年,兩子夭折後,終於得第三子,取名趙俊,就在熙寧七年二月,賜封永國公。

趙頊聽到高太後斥責,忙紅著臉起身恭聆。

曹太後用眼色止住高太後,又叫趙頊坐了,道:“官家既知契丹索求無厭,又有何計議?”

“這等要求,實是答應不得,但若不從,不免兵禍連結,因此不若繼太祖、太宗皇帝遺誌,揮師北伐,先發製人。”趙頊說得非常豪邁,但卻始終有點底氣不足。

曹太後不置可否,隻問道:“既如此,那麼官家,而今國家儲蓄賜與,可曾備足?士卒甲仗,又是否精利?”

趙頊被問得一怔,尋思這話中深意,隻覺得便似一盆冷水迎頭澆下來,呆了一會,方勉強答道:“這些事,現在籌辦也不遲。”

曹太後在心中微微歎息了一聲,委婉地說道:“官家,先聖有言:吉凶悔吝生乎動。一旦興事,結果是好是壞,將來是否感到後悔,會否遭受恥辱,都難以預料。便以用兵而言,若北伐得勝,官家不過是南麵受賀;而萬一挫敗,所傷實多。我想那遼國若容易打敗,那太祖、太宗之時,應當早已收複,何必等到今日?幽薊之事,不若緩緩圖之。”

當此國家元氣大傷之時,趙頊心中,又何曾真有戰意?隻不過種種不甘、屈辱、衝動,在心中交織,又礙於皇帝的臉麵,一時猶豫難決而已。他雖然貴為皇帝,但此時的心態,其實與那些懷著雄心壯誌卻又缺少實力的普普通通的年輕人無異,不過是自己無力麵對這一切,所以需要得到可以信賴的長輩的幫助、決疑,仿佛這樣做了後,那巨大的責任,就不再是由他一個人來承擔了。

曹太後又道:“而今兩府諸公,都難問北事。我不過一婦人,見不及長。官家何不召魏國公韓琦問策?其餘富弼、文彥博、曾公亮等一幹老臣,亦可備詢。古訓有雲,兼聽之明……”

河北大名府。府衙。

白色的布縵結滿府前,進出之人皆披麻帶孝,在街上都能隱隱約約聽見自內宅傳來的哭聲……

潘照臨日夜兼行,當他在大名府府衙前滾身下馬之時,已是筋疲力盡,然而沒有什麼比眼前的景象,能夠更讓他心驚膽顫的了!

“韓琦,你可不能死!”潘照臨在心中不停地祈禱,疾步走向門房,遞過名帖,道:“學生潘照臨,求見侍中,勞煩通報。”

不料那個門房接過名帖,便放聲大哭,“侍中、侍中他仙遊了!”

“啊?!”眼前之情形,雖讓潘照臨早有不好的預感,但他還懷著萬一的僥幸,可事實卻是如此的冷酷。任誰也沒有想到,曆事三朝的元老重臣,魏國公、侍中韓琦,竟然在這關鍵時刻死了!

“人算不如天算呀。”潘照臨心裏泛起苦澀的感覺,“看來,隻有去洛陽了。”

高太後忍不住輕輕皺眉,用略帶責怪的口吻道:“官家亦是已為人父了,遇事須要沉得住氣。”趙頊在熙寧六年,兩子夭折後,終於得第三子,取名趙俊,就在熙寧七年二月,賜封永國公。

趙頊聽到高太後斥責,忙紅著臉起身恭聆。

曹太後用眼色止住高太後,又叫趙頊坐了,道:“官家既知契丹索求無厭,又有何計議?”

“這等要求,實是答應不得,但若不從,不免兵禍連結,因此不若繼太祖、太宗皇帝遺誌,揮師北伐,先發製人。”趙頊說得非常豪邁,但卻始終有點底氣不足。

曹太後不置可否,隻問道:“既如此,那麼官家,而今國家儲蓄賜與,可曾備足?士卒甲仗,又是否精利?”

趙頊被問得一怔,尋思這話中深意,隻覺得便似一盆冷水迎頭澆下來,呆了一會,方勉強答道:“這些事,現在籌辦也不遲。”

曹太後在心中微微歎息了一聲,委婉地說道:“官家,先聖有言:吉凶悔吝生乎動。一旦興事,結果是好是壞,將來是否感到後悔,會否遭受恥辱,都難以預料。便以用兵而言,若北伐得勝,官家不過是南麵受賀;而萬一挫敗,所傷實多。我想那遼國若容易打敗,那太祖、太宗之時,應當早已收複,何必等到今日?幽薊之事,不若緩緩圖之。”

當此國家元氣大傷之時,趙頊心中,又何曾真有戰意?隻不過種種不甘、屈辱、衝動,在心中交織,又礙於皇帝的臉麵,一時猶豫難決而已。他雖然貴為皇帝,但此時的心態,其實與那些懷著雄心壯誌卻又缺少實力的普普通通的年輕人無異,不過是自己無力麵對這一切,所以需要得到可以信賴的長輩的幫助、決疑,仿佛這樣做了後,那巨大的責任,就不再是由他一個人來承擔了。

曹太後又道:“而今兩府諸公,都難問北事。我不過一婦人,見不及長。官家何不召魏國公韓琦問策?其餘富弼、文彥博、曾公亮等一幹老臣,亦可備詢。古訓有雲,兼聽之明……”

河北大名府。府衙。

白色的布縵結滿府前,進出之人皆披麻帶孝,在街上都能隱隱約約聽見自內宅傳來的哭聲……

潘照臨日夜兼行,當他在大名府府衙前滾身下馬之時,已是筋疲力盡,然而沒有什麼比眼前的景象,能夠更讓他心驚膽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