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3 / 3)

這份洋洋萬言的劄子,讓趙煦心裏麵五味雜陳。

他的確是有幾分得意的,得意的是,他那些老謀深算的大臣們,到底欺瞞不住他。他決心通過這件事,敲打敲打他的幾位重臣,讓他們知道他是位聰明睿智的明君,便如漢昭帝、漢明帝那般,年紀雖輕,卻不是底下的人可以欺瞞得住的。

他也有一些輕鬆,輕鬆的是,既然確定是假議和,那麼他就避免了與石越這些重臣的一場大衝突。他的國家還處在戰爭當中,他需要臣子們和衷共濟,他也需要石越這個宣撫使。

而除了得意與輕鬆之外,趙煦的心裏麵,還有一些擔憂。陳元鳳所指出的和議有可能達成的危險,讓趙煦一直在心裏麵感到不安,萬一石越弄巧成拙,他又當如何?就算是兵不厭詐,可是大宋是堂堂天朝上國,翻臉也是需要找個好借口的。倉促之間,這個借口上哪去找?

但是,無論是得意也罷、輕鬆也罷、擔憂也罷,所有的這些情緒,加在一起,也抵不過他心中的惱怒!

石越、韓忠彥們欺瞞自己,欺他年幼而瞧不起他,這些都可暫時放到一邊。讓他憤怒的是,在被揭穿之後,韓忠彥竟然還在袒護石越!而這個韓忠彥,不僅是被他父皇當年認定為社稷之臣,便在趙煦心裏,也是相信他絕對忠於自己的!自英宗皇帝入繼,濮王一係承緒大統以來,韓家父子兩代,三朝都是定策元勳!

帝王之術是什麼?大宋朝的家法是什麼?他的宰執大臣們水火不容,固然不行,那會令國家無法正常運轉,政令難以推行,朝中陷入黨爭;可是,更加危險的,卻是所有的宰執大臣都一條心!這比宰執大臣之間誓不兩立更加糟糕。因為如此一來,便容易乾坤顛倒,太阿倒持。君權輕而臣權重,危害的,是趙家的江山社稷!

與他的祖先們不同,趙煦是不介意朝中有朋黨的。從小的耳濡目染,還有桑充國、程熙的苦口婆心,讓他從心裏麵接受了“君子亦有黨”這樣的思想,朝中大臣分成新黨、舊黨,甚至石黨,都不是大事。

可是,如果朝中皆成一黨,或者一派獨大,那趙煦就會感覺到背脊上的涼意。

前些日子,他還聽蘇軾講論本朝政事,蘇軾是評價熙寧年間的變法之事,可他卻無意中一口揭穿了大宋朝的一項國本。按蘇軾所言,本朝自太宗以後,常行“守內虛外”之策,內重而外輕,故此大宋之患,與李唐不同,李唐之患在藩鎮權重,而大宋之患則在宰相權重。本來已經是內重外輕,若不分宰相之權,而隻顧恢複漢唐之製,那麼宰相便會淩駕於皇帝之上了。故此祖宗才要將宰相之權一分為三,奪掉宰相的兵權與財權,分給樞密院與三司使。蘇軾本意當然是極讚熙寧之變法,改善了內重外輕的局麵,雖然恢複了宰相的財權與部分兵權,卻又增強了參知政事的權力,使得左右丞相難以獨攬大權……

便如他們的對手所攻擊的,蘇家兄弟所學,即所謂“蜀學”,實際接近於縱橫家之學。如程頤便曾經直言不諱的對趙煦說,蘇家兄弟,與其說是儒生,不如說是縱橫家。甚至連桑充國,在趙煦詢問之時,都不得不承認,蘇軾的文章固然是執大宋之牛耳,可他的學術,卻難稱“聖人之學”。趙煦知道,桑充國雖然祖籍開封,可是桑家曾經避居蜀地,也算是蜀人,熙寧、紹聖朝的蜀人,凡是識文斷字的,十之八九,都視蘇家兄弟為天人一般。他兩兄弟一為參政,一為內相,可以說“天下榮之”,至於本鄉之人,更不用提。

書生學者們很在意蘇家兄弟之學不是“聖學”,可趙煦於這方麵,倒不甚在乎。儒家也罷,縱橫家也罷,有時候隻怕縱橫家的話,還要更加一針見血些。對趙煦來說,蘇軾對本朝政治的這番分析,實是頗有獨到之處,令他印象深刻。

如今他已經將天下大半的兵權交付石越之手,而倘若韓維、範純仁、韓忠彥都與石越沆瀣一氣,那他這個皇帝,又該往哪兒擺?

這件事情,倘若韓忠彥將一切賴到石越身上,把自己撇個幹幹淨淨,趙煦還不會擔心,可是,韓忠彥的舉動,與他所期望的,卻完全是背道而馳!

這時候的趙煦,已經完全不在乎石越、韓忠彥的假議和究竟是為了何事。

被心中惱怒的情緒驅使著,占據著他腦海的,是另一個計劃。

他本可以將韓忠彥謝罪的劄子扔到禦前會議,然後他就可以知道,哪些人知情,哪些人被瞞在鼓裏——被隱瞞的人,心裏麵一定會有一種被侮辱、輕視的感情,這是容易分辨出來的。若是被瞞了依然為石越與韓忠彥說話,那肯定便是二人的黨羽無疑。但趙煦心裏麵也很清楚,他若然這麼做,便是將事情鬧大了。到時候肯定會引起一場很大的風波,而他也將騎虎難下,至少要將韓忠彥罷相貶官,才能收場。

可在這個時候,如此處置,絕非明智之舉。趙煦對韓忠彥仍然抱有期待,他還是希望能保全韓忠彥,以觀後效。

因此,他很謹慎的,隻將韓忠彥的劄子,送到了左相韓維與樞使範純仁處。

不出趙煦的意料,韓維與範純仁很快遞上了劄子,請罪、辯解、表明自己將待罪在家,辭相聽劾。然後,趙煦遣中使召二人到禁中麵對,表示慰留之意,並將所有的罪責,全部順水推舟的推到韓忠彥頭上,然後又寬宏大量的宣布他也不會過於責怪韓忠彥,並表示這件事情,到此為止。

在這種局麵之下,韓維與範純仁亦隻有叩頭謝恩,感激於皇帝的英明與寬厚。這還是趙煦即位以來,頭一次對他的宰執大臣們占據如此明顯的優勢。

然後,他順水推舟的提出了兩個任命——拜參知政事工部尚書呂大防為參知政事吏部尚書;拜前兵書章惇為參知政事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