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年西部生態的急轉直下,楊誌軍有一句簡單而有力的總結:人禍誘發了天災,天災擴大了人禍。
這句話業已說明,楊誌軍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的認識散發出兩種感受,一種感受是痛惜,痛惜的原因是人對於動物、對於植物和對於自然界的不道德,以及無休止的索取傷害了這些生靈的存在。久而久之,這種傷害最終像報應一樣落到了人自己頭上。另一種感受是無奈,無奈是因為在牧人身上“天然”地隱匿著居守貧困、忍辱負重的精神。在楊誌軍眼裏,這些牧人苦苦掙紮在一個惡性循環的圈子裏——羊越多,草越少,人越窮。而牧人們卻異常情願地承受著這人為的災難。在他們的意識中,牲畜是佛爺的恩賜,是財富的象征,自然越多越好。所以,他們寧肯忍受,也不想把多餘的牲畜賣出去,變成錢,變成生活的享樂。
基於這種認識,楊誌軍發出了自己的激憤與呼喊,他夢想著在人與自然之間能夠建立一種和諧的秩序,他希望人能跟植物講倫理,跟動物講倫理。
在楊誌軍的思想深處,人也隻是一種牲畜。人的高貴,正是因為人具有自我克製欲望的能力,如果這種能力缺失,人未必不會比動物還愚蠢。在青海貴南縣的森多草原,巴桑隊長告訴楊誌軍,他的馬隻吃兩寸以上的大草,兩寸以下的小草決不吃一口。因為小草根淺,稍微一拽,就會連根拔起。馬知道,連根拔起的吃法是斷子絕孫的吃法。
與對人和自然的這種清醒一脈相承的是,楊誌軍在這部散文集中彌散出的另外一種清醒是對人與信仰的清醒。
這種清醒的源泉首先來自於楊誌軍對於神秘主義的體認。在西藏,有他數次想去卻無法抵達的岡日波欽,這座藏民心目中的神山,是一座人類精神的理想之山。在青海,楊誌軍見識過妖媚無限的那棱格勒河,她曾經在一個春天,衝毀軍閥馬步芳指示修建的公路,將一百多名軍人與民夫全部“俘獲”,而且剝光了他們的身體,撕開了他們的胸腹,掏走了他們的心髒,擄掠了他們的下身……
這些體認,讓楊誌軍感受到了信仰的魔力。在體認中,他也逐漸懂得了虔誠的美。於是他開始在作品中讚歎虔誠、書寫虔誠。他說道:“人最重要的應該是對生命、對自然懷有一種敬父敬母般的柔情蜜意。一個人,一生所能做的最有價值的,就是虔誠地熱戀,包括熱戀自然,熱戀自己的靈魂。”
那麼,人為什麼要虔誠?要對什麼虔誠?楊誌軍由此開始了對信仰魅力的思考。他的看法是,在這片被稱為地球第三級的高大陸上,自然的魅力、藏傳佛教的魅力、民眾信仰的魅力會如此緊密地粘連到一起。原因就是這裏是源頭,是水的源頭,是關於生老病死的思考的源頭。
對那些年西部生態的急轉直下,楊誌軍有一句簡單而有力的總結:人禍誘發了天災,天災擴大了人禍。
這句話業已說明,楊誌軍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的認識散發出兩種感受,一種感受是痛惜,痛惜的原因是人對於動物、對於植物和對於自然界的不道德,以及無休止的索取傷害了這些生靈的存在。久而久之,這種傷害最終像報應一樣落到了人自己頭上。另一種感受是無奈,無奈是因為在牧人身上“天然”地隱匿著居守貧困、忍辱負重的精神。在楊誌軍眼裏,這些牧人苦苦掙紮在一個惡性循環的圈子裏——羊越多,草越少,人越窮。而牧人們卻異常情願地承受著這人為的災難。在他們的意識中,牲畜是佛爺的恩賜,是財富的象征,自然越多越好。所以,他們寧肯忍受,也不想把多餘的牲畜賣出去,變成錢,變成生活的享樂。
基於這種認識,楊誌軍發出了自己的激憤與呼喊,他夢想著在人與自然之間能夠建立一種和諧的秩序,他希望人能跟植物講倫理,跟動物講倫理。
在楊誌軍的思想深處,人也隻是一種牲畜。人的高貴,正是因為人具有自我克製欲望的能力,如果這種能力缺失,人未必不會比動物還愚蠢。在青海貴南縣的森多草原,巴桑隊長告訴楊誌軍,他的馬隻吃兩寸以上的大草,兩寸以下的小草決不吃一口。因為小草根淺,稍微一拽,就會連根拔起。馬知道,連根拔起的吃法是斷子絕孫的吃法。
與對人和自然的這種清醒一脈相承的是,楊誌軍在這部散文集中彌散出的另外一種清醒是對人與信仰的清醒。
這種清醒的源泉首先來自於楊誌軍對於神秘主義的體認。在西藏,有他數次想去卻無法抵達的岡日波欽,這座藏民心目中的神山,是一座人類精神的理想之山。在青海,楊誌軍見識過妖媚無限的那棱格勒河,她曾經在一個春天,衝毀軍閥馬步芳指示修建的公路,將一百多名軍人與民夫全部“俘獲”,而且剝光了他們的身體,撕開了他們的胸腹,掏走了他們的心髒,擄掠了他們的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