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1 / 3)

趙頊連忙說道:“娘娘教誨,孫兒不敢不聽。石越青苗法改良和農業合作社,當預備推行全國。然而王安石也是極有才能的大臣,現在除他之外,倉促無人可用。”

高太後聽他這麼說,在旁邊說道:“官家,何謂無人可用?韓琦、富弼老臣,司馬光、文彥博老成之輩,蘇軾兄弟是仁宗親口說的宰相之才,便是石越,依我看,也隻欠了一層資曆。”

趙頊苦笑道:“韓琦老了,加上邊防缺一帥才,非韓琦不能鎮守,富弼病體纏身,文彥博已是樞密使,樞府亦不能無人,司馬光太過保守,蘇軾兄弟是輕佻之輩,行為不檢,在地方曆練或有所成,石越的確是個人才,但是他年輕太淺,資曆太淺,用來參讚機務輒可,如果遂然重用,肯定不能服眾。兒子亦有兒子的苦衷,國家之勢,非變不可,不變法不足以富國強兵,不用王安石,兒子無人可用。況且王安石也有他的長處,不僅僅學問見識皆是人中之傑,而且敢任事不避嫌怨,不怕把天下的怨恨的聚於己身,一心想著國家百姓,這種人是難得的忠臣。”

曹太後默然良久,方溫言說道:“官家自有官家的見識,隻要官家記得,做皇帝關係天下的興亡,行事一定要老成謹慎。時時刻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裏,小心行事,就能做一個好皇帝。現在朝局亂成這樣,穩定朝局才是關鍵,不管官家用不用王安石,都要早下決斷,中書不可無宰相。有了宰相,朝中官員才不會首尾兩端,一心想著謀自己的利益,他們才能安心辦事。這一節官家一定要記住。”

趙頊笑道:“娘娘的教訓,孫兒牢記在心。”

雖然趙頊決心召回王安石,但是催王安石視事的詔書卻全部被王安石給退了回來。

王安石不僅僅是因為他心裏還在猶疑不斷,也是因為這個時候的政治氣氛,不適合他回到相位上。白水潭之案未決,請皇帝罷免王安石的奏章沒有被批駁下去,就證明皇帝的態度依然不夠明朗,王安石是斷然不會返回中書省的。

月底,司天監靈台郎亢瑛上書:“天久陰,乃大獄久拖未決之象;星失度,主中書無相,朝政紊亂,請陛下早下決斷。”

這道奏章立即成為了朝野關注的焦點,利用天象來敦促皇帝早日解決當時亂得一塌糊塗的朝局,正是各方麵都盼望的,這兩件事久拖不決,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趙頊把這道奏章發到中書省和樞密院的當天,馮京和文彥博就各自拜章,以為白水潭之案,不宜久拖,二人一齊推薦範純仁權知開封府,審理此案;而曾布、王雱等人則推薦李定。

雖然各方麵都希望通過自己的人選來得到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判決,但是最後的任命卻不是雙方推薦的任何一人,而是以陳繹權知開封府,審理白水潭之案。

趙頊連忙說道:“娘娘教誨,孫兒不敢不聽。石越青苗法改良和農業合作社,當預備推行全國。然而王安石也是極有才能的大臣,現在除他之外,倉促無人可用。”

高太後聽他這麼說,在旁邊說道:“官家,何謂無人可用?韓琦、富弼老臣,司馬光、文彥博老成之輩,蘇軾兄弟是仁宗親口說的宰相之才,便是石越,依我看,也隻欠了一層資曆。”

趙頊苦笑道:“韓琦老了,加上邊防缺一帥才,非韓琦不能鎮守,富弼病體纏身,文彥博已是樞密使,樞府亦不能無人,司馬光太過保守,蘇軾兄弟是輕佻之輩,行為不檢,在地方曆練或有所成,石越的確是個人才,但是他年輕太淺,資曆太淺,用來參讚機務輒可,如果遂然重用,肯定不能服眾。兒子亦有兒子的苦衷,國家之勢,非變不可,不變法不足以富國強兵,不用王安石,兒子無人可用。況且王安石也有他的長處,不僅僅學問見識皆是人中之傑,而且敢任事不避嫌怨,不怕把天下的怨恨的聚於己身,一心想著國家百姓,這種人是難得的忠臣。”

曹太後默然良久,方溫言說道:“官家自有官家的見識,隻要官家記得,做皇帝關係天下的興亡,行事一定要老成謹慎。時時刻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裏,小心行事,就能做一個好皇帝。現在朝局亂成這樣,穩定朝局才是關鍵,不管官家用不用王安石,都要早下決斷,中書不可無宰相。有了宰相,朝中官員才不會首尾兩端,一心想著謀自己的利益,他們才能安心辦事。這一節官家一定要記住。”

趙頊笑道:“娘娘的教訓,孫兒牢記在心。”

雖然趙頊決心召回王安石,但是催王安石視事的詔書卻全部被王安石給退了回來。

王安石不僅僅是因為他心裏還在猶疑不斷,也是因為這個時候的政治氣氛,不適合他回到相位上。白水潭之案未決,請皇帝罷免王安石的奏章沒有被批駁下去,就證明皇帝的態度依然不夠明朗,王安石是斷然不會返回中書省的。

月底,司天監靈台郎亢瑛上書:“天久陰,乃大獄久拖未決之象;星失度,主中書無相,朝政紊亂,請陛下早下決斷。”

這道奏章立即成為了朝野關注的焦點,利用天象來敦促皇帝早日解決當時亂得一塌糊塗的朝局,正是各方麵都盼望的,這兩件事久拖不決,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趙頊把這道奏章發到中書省和樞密院的當天,馮京和文彥博就各自拜章,以為白水潭之案,不宜久拖,二人一齊推薦範純仁權知開封府,審理此案;而曾布、王雱等人則推薦李定。

雖然各方麵都希望通過自己的人選來得到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判決,但是最後的任命卻不是雙方推薦的任何一人,而是以陳繹權知開封府,審理白水潭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