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知足者常樂(1 / 1)

“知足常樂”是國人奉行的一種調整心態和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它幫助人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心態的平和,不去汲汲於眼前的功名利祿。但現在經常有很多人把這句話當作是對待事業和工作的一種態度,從而得過且過,不思上進。

“知足常樂”首先是建立在“知”的基礎之上,你首先知道世界上有種種的東西,有各種的人生境界,你是在“知”的基礎上然後懂得“舍”,才“常樂”的。如果你在“全然無知”的情況下“常樂”,因為不知道而不去渴望,不去追求,那就是“愚昧”的“井底之蛙”。

著名演講家馬克·漢森說過這樣一個案例:假如你生活在一座高山上,山上沒有報紙沒有任何的宣傳工具。從小到大,你的媽媽隻拿饅頭給你吃,你身邊所有的朋友都在吃饅頭,從來沒有人告訴你有水煮魚,有肯德基,有滿漢全席。你會突然想吃一塊肯德基嗎?當然不會!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有肯德基。

當你不知道可以環遊世界時你會去做這件事嗎?當你不知道有奔馳、有法拉力時你會去想要買它們嗎?

因此,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你知道”,拓寬“知”的領域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我想,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就如同一場賽跑。隻要活著就要不停地奔跑!奔跑!奔跑!加速!加速!加速!

在奔跑的過程中,你不能有一絲的倦怠,否則就隻有被遠遠地甩在後麵或是淘汰出局。當你落後了,並不是別人拋棄了你,而是你自我放棄的結果。跑得更快,更多的並不是與別人較量,而是與自己較勁!

對我們來說,人生永遠沒有“知足常樂”這回事,每天都要有進步,每天都要過得更好,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比前一分前一秒更優秀!這是一種對自我的管理,更是對自我的挑戰!你能夠戰勝自我,就能夠戰勝任何人。

小富即安、不思上進的人,是終究要被淘汰出局的。拿破侖·希爾說:“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無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滿足了。要求進步的第一步,就是絕對不可以停留在現有的地位。不滿足於現狀可以幫助你不斷獲得新的成功。”

李博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的許多作品都是作為國寶級禮品,由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尊貴的外賓,他的瑪瑙作品《無量壽佛》曾獲百花獎的金杯獎。當年,他暗下苦功琢玉三年,出師時自己的得意作品隻得了99分。充滿自信的他很不服氣,質問評委們為什麼要扣掉1分,自己明明可以打100分的。當時,作為評委之一的老工人對他說:“扣掉你一分,你還有前進的餘地。要是給你100分,你就走到頭了,你還有發展嗎?”

一句話說得李博生恍然大悟。從此,他不再滿足於自己,也不限於前輩大師們的條條框框,而是執著地走自己更艱辛的探索創作之路。30歲的時候,他已經進入了頂級玉雕大師的行列。“永遠給自己打99分”,是李博生的成功秘訣。

一個永遠裝不滿的筐,摘到的果實就會越來越多。一個空心的杯子,才可以繼續往裏倒水。無論你多麼有才華,都不要“知足常樂”,滿足於現狀,因為安於現狀是前進的絆腳石。不管你現在銀行賬戶的數字是多少位,都不要沾沾自喜,自我滿足會使你陶醉於過去的收獲,從而錯過現在的機遇。

安於現狀是成功的大敵。“隻要安穩地過一輩子就好,隻要過得去就行了,不必賺太多的錢”。假如,你的腦子被這種念頭占據,你就一輩子注定貧窮。

正如汽車大王福特所說,“一個人若自以為有很多的成就,而止步不前的話,那麼他的失敗就在眼前。”許多窮人開始時掙紮奮鬥,但在他們犧牲了無數的血汗,使前途稍露曙光的時候便自鳴得意,開始怠情、鬆懈,於是失敗立刻跟蹤而至。

無論個人、組織還是民族,都不要安於現狀,因為現狀根本就不曾停留。勇於創新、不斷進取,才是人活一世的根本。

仔細觀察,你會注意到,成功的人永遠都不會退休,永遠都不會“知足常樂”,他們一直在不斷地努力,不斷地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