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世界(2 / 2)

哈佛大學醫學院曾進行過104項科學研究工作,研究對象達15,000人。研究結果證明,樂觀能幫助你變得更幸福,更健康,並且更容易獲得成功;而悲觀呢?正好相反,能導致你絕望、罹患疾病和步入失敗。心理學家克雷格·安德森教授說:“如果我們能引導人們更樂觀地去思考,這就好比為他們注射了防止精神疾病的預防針。”研究人員解釋說:“你的才能當然重要,但相信自己必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克雷格·安德森教授曾經讓一群哈佛學生打電話給普通民眾,請他們去紅十字會捐血。當他們打了一兩次電話後都碰了一鼻子灰時,悲觀的學生就說:“我做不好這件事。”樂觀的學生則對自己說:“我要換個方法再試。”

樂觀者會認為他們所處的狀態比實際情況好得多,事情並非真的太糟,當然,這種想法會使他們更勇敢地堅持下去。匹茲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立維醫生對患有末期乳癌的婦女進行了一係列的調查研究,發現平常比較樂觀的婦女在接受治療後,不再複發的幾率較高,這就是保持樂觀信念所產生的情況。在一項以患初期乳癌的婦女為對象的實驗性調查中,立維醫生也發現,悲觀的婦女病情惡化得比較快。

樂觀不能治療不治之症,但卻可以防止一般性疾病。在一項長期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一群哈佛大學校友的健康史。被調查對象當時在班上的成績都是中等以上,健康狀況也十分良好。然而其中有些人生性樂觀,有些人卻悲觀消極。20年之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心髒病等疾病的人中,悲觀者的人數遠遠超過了樂觀者。

很多研究結果證實,悲觀者對現狀的無力感會削弱人體自身的天然防線,也就是我們的免疫係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克裏斯多夫·彼得森醫生發現,悲觀的人普遍都不會好好照顧自己。他們對生活的打擊隻能默默承受,認為自己無論再怎麼做,都免不了生病,那些不幸的事總會降臨在他身上。於是乎,悲觀的人大都吃飯狼吞虎咽,不講究營養均衡,不做健身運動,不去看醫生,卻從忘不了要喝酒。就是那種橫豎都會死的念頭,讓他們盡情放縱,絲毫不在乎身體的保健之道。這種狀況比較絕對,多數人都是兼有樂觀和悲觀想法的,而且也並非天生傾向於樂觀之後就絕對隻從樂觀麵思考。塞格立曼說,這是一種“回顧過往”學到的思想模式。它是從千百次的警告和鼓勵、千百次的責備和讚賞之中慢慢形成的。另外,若是累積了多次的“不準”和危險警告,會讓兒童自覺無能、恐懼,最終走向悲觀。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體驗過小小的成功喜悅的經曆,比方學會了係鞋帶。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把這些成就轉換成自信的基礎,從而進一步培養出他們的樂觀態度。

悲觀的確是一種不易更改的習性,但這不是絕對的。在一連串讓人關注的研究中,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凱羅爾·德維克醫生曾和一些小學低年級的兒童相處了一段時間,她幫助學習效果不好的學生改變了他們對自己成績的解讀方式,從“我是個笨蛋”改為“我沒有用功讀書”。結果,這些學生在往後的考試成績上都有持續的進步。

樂觀並不是駝鳥心態,凡事隻看好的一麵,而是一種先讓自己增加勇氣,再去解決難題的方法。如果在遇到阻礙時,就先將自己置身於悲觀的黑暗世界,那麼怎麼會有光源引導你一步步地去尋找明亮之處呢?